每个周六上午,逗逗都要上舞蹈兴趣班,时间是从9点到10点半,昨天上完课去接逗逗,可能是因为孩子们的动作还不到位,江老师拖延了一下课时,当时间走到10点45分时,教美术的赵老师从楼上急匆匆跑下来,招呼参加美术兴趣班里的孩子赶紧上楼上课去,美术兴趣班是从10点30分到12点整,其他孩子已经等很久了。
赵老师这一声招呼,趴在地上练动作的孩子呼啦啦站起来一大片,12个孩子,有8个都要上美术兴趣班!舞蹈课只好结束,家长们赶紧给孩子换衣服,我身边的一个妈妈,急着给孩子喂酸奶,边喂嘴里边说:“妈妈在楼下等你,上完美术课下楼来,赶紧吃,多吃点,下午2点我们还得上英语课。”晕,这么紧张的行程安排啊?我回头打量了一下她家孩子,看上去比逗逗大一点,一脸的漠然,看来已经习惯了。
逗逗换好鞋子冲到楼下操场玩去了,我慢慢收拾妥当,从舞蹈室里走出来,又撞上这么一幕:一个不肯上楼去上美术课的女孩和一个气急败坏的妈妈。周六的天气很好,孩子不想上课想出去玩,妈妈不答应,大声说:“要么上课要么回家,你自己选一项!”女孩站在墙角边嘤嘤的哭,执拗地不开口,妈妈估计是急火攻心了,突然将手中的绘画围裙和袖套朝孩子身上大力甩去,要求孩子即刻换好上楼去上课,我不忍心旁观,赶紧下楼去找逗逗,但这一幕却给我的好心情也抹上一笔灰色调,回家的路上,总是会想起那女孩哭泣的脸。
刚走出学校大门,迎面又撞上逗逗同学,一只小手拿着个鸡蛋,另一只小手被妈妈牵着,急匆匆在赶路,看见我们,也来不及驻足打招呼,原来孩子是赶着去上11点的钢琴课。
兴趣班啊兴趣班,无处不在的兴趣班!又想起我们这一次故事会的时间,为什么选在周六下午,就是因为这个下午上兴趣班的孩子最少,尽管如此,活动进行到一半时,大概四点钟,有两个要上英语培训班的孩子离开了,紧接着,一个学钢琴的孩子也匆匆走了,游戏环节开始的时候,又走了一个,仍是兴趣班的缘故。每个孩子走的时候家长都费了不少口舌,好说歹说,孩子还是不肯离开,最先走的两个孩子是在我承诺一定会给他们留下一个小猪的鼻子道具之后才一步三回头的离开,后来走的一个孩子哭得声嘶力竭,被妈妈强行拽走的。这些孩子,都是和逗逗同龄的小伙伴。
我在回忆起这些事情的时候,心里隐隐的有些不安,被带走的那些孩子会不会因为惦记着我们的活动在上兴趣班的时候情绪和状态受到影响呢?
又想起逗逗,她不止一次地跟我提及,想上周末的美术兴趣班,尤其是上完舞蹈课后看着小朋友们呼啦啦一片全往楼上冲的时候,她非常羡慕。刚开始,我默不作声;后来说的多了,我告诉她:“妈妈觉得玩比画画更重要,周末爸爸妈妈更想带你到处去玩,再说你在家已经画得够多够好了。”逗逗想了一想,没再坚持。小脑瓜里究竟怎么想,我现在还不是很明白,但是我很清楚我和她爸目前不会动摇。
再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也不知道我这样的坚持能坚持多久,周围大环境就是这样,我就真的能做到心静如水吗?去年,耿66从一年级跨进二年级,6妈开始把他的周末给安排得满满当当,当时她笑称自己是没办法免俗了。可逗逗身边的都是些4、5岁的孩子啊,就已经开始奔波于各类兴趣班,有些孩子周六到周日,两天都安排得很满。这就是很现实的大环境,逗逗到了周末经常是找不到伴玩,毫不掩饰地说,当时组织发起周末故事会,也有想创造机会让逗逗找到玩伴的初衷。
看到香香爸在萧愚的一篇博文后面的留言:“家长包括我也都很盲从,都是在试着不同的方法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的,我也是。我也很清楚我自己,从内心深处,我希望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来告诉我:我的童年很快乐。但我和绝大部分家长一样,会焦虑孩子的明天,对未来有各种各样的担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扪心自问,普通家长会有的焦虑,我一样都不缺。
虽然我没答应给逗逗报美术兴趣班,但是她晚上在家没事干的时候,我就会想法设法带着她做手工或是让她抓起画笔。其实孩子很敏感,妈妈心里在想什么,都别想逃过她清澈的眼眸,昨天下午从外面玩回家,我准备晚餐,逗逗就在客厅画画,画完了跑到厨房来找我,一脸的得意:“妈妈,你看我一回家就去画画,一点都没有浪费时间,你说我棒不棒?!”都说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听到这番话,我就明白我又在照镜子了。
想起前几天偷拍到的一张逗逗看书的照片,应该也算是最经典的不浪费时间的见证了。

练基本功是我提醒的,看书是她自愿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