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早晨,未满3岁的嘉嘉在幼儿园门嚎啕大哭,老师和阿姨怎么哄劝都不行。我问他阿姨怎么回事,她说不知道,“本来都好好的,刚才出楼的时候,园长看见我们,让我们上她的车,她把我们捎过来。一上车嘉嘉就开始哭。园长是好心,我们这孩子真不给人家面子。”
我跟阿姨说,“你把嘉嘉再带回8号楼,从那儿走过来,他就好了。”
阿姨和老师莫名其妙地看着我,不明白我在说什么。看看不停嚎哭的嘉嘉实在无计可施,阿姨只好按照我的提议回去重新走了一遍。果真,嘉嘉破涕为笑,平静下来。
老师悄悄问我这是因为什么?我告诉她,这就是儿童的秩序感。嘉嘉每天早晨跟着阿姨从自己居住的8号楼走到幼儿园所在的5号楼,这是他生活的正常秩序。今天早晨园长用车带他过来,打破了这个秩序,导致嘉嘉悲痛欲绝。
以上摘自小巫博客中《两岁宝宝的烦恼:秩序感》一文中的片段。
幸好借助于各位前辈和老师的育儿经验,让我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王逗逗同学开始执着追求她的秩序感的时候,我的态度是宽容和接纳,这使得我在和逗逗的相处中不会因为这个问题产生过多的纠缠。
逗逗的学校门前有一段不长的路,逗逗希望我能陪她跑完这一段路程,而不是把车直接停到校门口。
于是,每天早上,那条小路上都会洒下我们娘俩你追我赶的欢笑声。然后,牵着她的手,把她送上三楼,在教室门口,互相亲吻道别,这也是必须遵循的固定仪式。
走完这一整套流程,我的小天使就会安心的奔进教室,融入她的大家庭中。
孩子对于秩序感的追求是几近完美的,有一日,因为我没有送她上楼,她大哭;又有一日,因为我离开的太匆忙,没有和她亲吻告别,她也大哭。在找到原因后,我真诚的向她道歉,并向她保证妈妈下次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了。
现在逗逗三岁了,对于秩序感的呵护在孩子身上反射出来的优点也开始显露出来。
.我努力做到遵守我的承诺,她也努力去遵守她的承诺。
一日,爸爸带她去超市,去之前,我和她商量:“逗逗,你咳嗽还没完全好,那今天去超市,只能买一包[好多鱼],不能再买别的零食了,可以吗?”她想了想,点点头,应:“好!”
回来之后,孩子举起一包[好多鱼]展示给我看:“妈妈,你看!我只买了一包[好多鱼],虽然我真的很想再买一包海苔,我都还是没有让爸爸买!”逗爸在一旁笑着点头:“是,她在海苔面前站了很久,最后自己说‘我答应了妈妈的事情要算数’,然后就坚决离开了。”
说话要算数,这是逗逗对于我的要求,也转而成为她对自己的要求。
.良好的秩序感还能很好的维护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需的安全感。
逗逗特别黏妈妈。平日里只要有时间,我都陪着她,但是工作确实很忙,有时候周末也不能陪她。
上周日晚上,因为一个业务项目赶得特别急,必须去公司加班,可能会忙到深夜。临走前,我对她说:“逗逗,爸爸妈妈今晚要公司加班,因为事情很多,所以会很晚回来,你要乖乖听爷爷的话,让爷爷陪你睡觉。等你睡着了,爸爸妈妈忙完就回来了。”
逗逗点点头,表示清楚我的交待了,说:“我送一下爸爸妈妈。”然后就急急跑到门口,帮我们打开门,然后挥手说:“爸爸妈妈再见,早点去早点回来啊!”
第二天早上醒来,逗逗笑着用手摸着我的脸说:“妈妈,我昨天很乖,一下子就睡着了。”
我笑道:“为什么这么乖呀?”
——“因为我想你们早点回来,我知道我睡着了你们就会回来的。”
孩子的懂事很多时候给我一种很贴心的感觉,也为自己一直以来的一些坚持而欣慰。明白告诉孩子你的决定,不要悄悄地走,也不要欺骗她,也让她知道你会什么时候回来,然后在你答应的时间里回到她身边,孩子的安全感自然而然就建立起来了。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经常有莫名其妙的哭闹行为,他们一般是快乐而平和的。因为安心的感觉对孩子来说真的很重要。努力呵护孩子的安全感,自然就是我们作为家长所必须要坚持住的。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我们要学的东西实在是很多。不过我坚信,用心的妈妈自然就会得到来自于孩子的丰厚馈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