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总说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2017-04-30 10:05:10)
标签:
高恩卓高靓京城散户以马内利爱 |
《为什么父母总说孩子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
一早,笔者夸十岁的高恩卓,“还是我亲闺女呀。”不想小姑娘悠悠的跟了一句“爸!您不是说我是您从垃圾堆里捡来的吗?还什么亲闺女呀?”七零后当然不能就这么输给零零后,“你去垃圾堆捡一个试试?除了瓶子、罐子、菜叶子,喘气儿的活物能捡着?别说大闺女了,连条狗都捡不着!”“爸!咱这样就不对了,您当初怎么跟我说的您还记得吗?”“我怎么说的?”“您说,您和我妈奥森健步走,看到路边的垃圾堆有一个小孩,走近一看旁边一只小猫和一只小狗,您抱走我之前,小狗舔了我一口,小猫还挠了我一下。”“哈,记性还挺好,你爸爸说的多有代入感和场景感。你这么一说还真想起来了,还真是垃圾堆里捡来的,去把地扫了,先干活再吃早饭。”
一边给她们母女煎鸡蛋,我一边再想,自己小时候父母好像也是这么对我说的,估计天下很多家庭的孩子,小时候都被自己的父母告知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那为什么明明是亲生的还要说是捡来的呢?逗孩子、吓唬孩子应该是主要的原因,都明确说了不是亲生的,那打起来可能就比较顺手,呵呵。那又为什么是垃圾堆呢?现在垃圾堆在城市里可是不常见了,当今的社会城市中垃圾桶是比较普遍的,露天的垃圾堆放已经十分少见,说明这个垃圾堆里捡孩子的传说本身就有一定的时间积累。还别说,印象中,之前媒体中还真是看到过父母弃婴在垃圾箱的报道。
因为特殊的原因,或者极度困难不能保有孩子,最终选择遗弃自己的亲生骨肉。较为理智的做法也是放到孤儿院、社会福利机构门前,或者如传统小说中描写的一样,把孩子放在大户人家的门前,敲门后赶紧跑开躲在暗处,远远的看着张员外、李员外把孩子抱进门后安心的离开。而垃圾堆里捡孩子的传说中,偏偏是把孩子放到了垃圾堆里。
其实, 抛开道德层面,仔细想一想这个传说也是说得通的。倒垃圾是每个家庭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它和吃饭、上洗手间一样都是每个人生命链条中周而复始的事情。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眼睛里看到什么,耳朵里听到什么,心里就会有什么,传统教育中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一例侧证。所以这个传说也是进一步说明了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对于为人父母来说尤为如此,言传身教往往都是在举手投足之间。
笔者十几年前去欧洲旅游,最深刻的感受不是历史建筑和各种教堂和博物馆,而是路边偶遇的流浪汉。我当时惊奇的发现,即使能够直观的感觉到对面的这个流浪汉极度贫困,但是他的穿着搭配依旧得体,举止依然优雅,这可能就是环境和教育对一个人最根本的影响。
源起
思索
展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