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李碧华的“缘分”(1)

(2011-03-31 09:54:44)
标签:

文学

香港文学

电影

港台文学

散文

才女

美女

导演

杂谈

分类: 我的编辑生涯

我与李碧华的“缘分”

钟洁玲

编辑这个职业跟渔民有相似的地方:一辈子都在打捞,总希望发现一点什么,捞出一点什么。跟渔民不同的是,我们的海,是汉字的汪洋大海;我们的网,是思维运动的网。活计做得好不好,关键在于视野、审美、学养、资讯……还有机缘。如何能够透过斑斓驳杂的表面,找到那些具有永恒价值的珍珠?

海很大,网很小,我们即便不停劳作,也难免有遗珠之憾。不可否认,我们总是处于自身的局限和挣脱局限的矛盾之中。

每天,我们面对的都是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自由来稿。出版社不是慈善机构,我们无力承担众多文学“老中青”们飞黄腾达的成名梦想。

我们用有限的资源,为寻求诗意的读者,为诗意的灵魂,构筑一片纯净的精神家园。

编辑职业的魅力也恰恰在此。

 http://hiphotos.baidu.com/rummy/pic/item/237a524e613f685db3de058f.jpg

陈凯歌的《霸王别姬》是根据李碧华的作品改编的。

 

                                 

 

有次闲聊,艾晓明教授提醒我,应该关注一下香港女作家李碧华。那时候,“时代三部曲”(王小波著)的热潮已经过去了两年。我赶紧问:就是写《胭脂扣》的李碧华?艾晓明说:“不止呢,《霸王别姬》、《古今大战秦俑情》、《诱僧》、《青蛇》都是她写的,她的写作非常独特,在纯文学和商业写作之间,她找到了第三条道路。”

第三条道路?自从九十年代初我推出一套“先锋长篇小说”之后,感受到纯文学的市场空间是这样狭窄。尽管业内好评如潮,但投放市场的时候,除了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一本畅销之外,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格非的《敌人》、孙甘露的《呼吸》、吕新的《抚摸》、北村的《施洗的河》、林白的《守望空心岁月》和刘恪的《蓝色雨季》都销路平平,有些还成了滞销品。从那时起,我心里一直有个疑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编辑应该引导读者,还是应该顺应市场?到底有没有第三条道路?

经艾晓明这么一提醒,我开始留意李碧华的作品。一读,果然是诡异过人,灵光四射。

但是,到哪儿找李碧华呢?香港可不是内地啊。直到2001年初,见到一位香港出版界的朋友,我向她打听李碧华,她说:“李碧华真了不起!一年前,她在香销量最大的一张报纸的专栏上,连载一个慰安妇的故事,并为这位慰安妇发起了‘寻人告示’,寻找慰安妇失散了38年的恋人。一时间,网上网下,海内海外,连成一片,天天都有无数电话报料,真真假假,热闹了半年,终于在山东淄博发现线索。李碧华于是带着77岁的慰安妇去会她一生中唯一爱过的男人。后来,她把慰安妇的爱情故事写成一本书,叫《烟花三月》,这本书在香港和台湾同时出版,李碧华把稿酬全部捐给了慰安妇。”(后来问李碧华才知道,港、台两地首版版税全部捐给这位慰安妇;再版版税以及大陆版版税,全部捐给了慰安妇基金会——一个民间机构,她一再说,不必提了,那么少,她们那么多人连看病都看不起。)

我听了非常感慨,叫这位朋友设法帮我找到李碧华的联络方式。

 

(未完待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