蟹中之极品——黄油蟹
(2011-02-19 10:41:31)
标签:
吃蟹美食 |
食蟹要风雅,须把杯持螯餐菊。不过,等到蟹肥菊黄,是何时候?一年之中,只有深秋。农历九月十月,母蟹有黄,公蟹有膏,鲜香甘腴,各露峥嵘。风雅人士脖子都抻长了,才等到卖弄的时分,好不耐烦!
现在的人钱多了,耐性就会减少。嗜蟹者把银钿堆叠起来,搅动市场,催逼着渔农四处寻觅,终于发现一种产于盛夏苦热季节的蟹中极品——黄油蟹。
黄油蟹的诞生,硬是把传统蟹事往前推了一个季节。大暑天,持蟹螯啖黄油,油质浓郁香醇,蟹肉甘鲜嫩滑,连关节和爪尖都溢着黄油,此时此地,菊可不赏,酒亦可免,为蟹而蟹,务实不输风雅!
黄油蟹的横空出世应该是在当代,古代不是不存在,而是生在南海人未识,至少嗜蟹如命的旧式文人老饕,从晋代的毕卓,到清代的朱彝尊、袁枚、李渔,都不识此蟹。只怪他们远离珠江,视野受限,且从古至今,长江有太湖蟹、阳澄湖蟹,盛名之下一叶障目,谁会关注地偏一角的黄油蟹!就连1985 年仙逝于台湾的满清贵族美食家唐鲁孙先生,一生游走南北,纵横四海,见多识广,阅蟹无数,也未提及黄油蟹之美味。
黄油蟹来自珠江出海口的海河交界地带。从珠江下游虎门出海口,到澳门、香港新界一带的后海湾,都是黄油蟹的产地。黄油蟹的前身原是膏蟹中的雌蟹。耐人寻味的是,并非所有雌膏蟹都能成为黄油蟹,蜕变的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一。这个变异过程类似于涅槃:从每年农历五月“龙舟水”发,到七月底八月初,汛期两个多月。在此期间,准备产卵的雌膏蟹栖息于浅海滩上,亚热带阳光如火如荼,潮退之际,滩涂被烧热了,海水升温,热力侵袭如同高温桑拿,巨热之下雌膏蟹体内的膏质融化,膏质是雌蟹的卵细胞,膏质化开,卵细胞受到破坏,未及正常孵化已分解成橙色油质,渗透全身,连蟹爪关节都透出橙色。
这种受尽煎熬,导致“油化”而质变的雌膏蟹,就是黄油蟹。黄油蟹“油化”得越彻底越好。为了甄别“油化”程度,行家给黄油蟹定出三个品级:油化彻底的叫“足油”,属顶角,一等品;油化不完整,显出油质不足成色不够的,叫“水油”,属二等品;膏质化不开,膏油掺半,不三不四的,叫“膏油”,属三等品。
作为新兴贵族,一级黄油蟹因汛期短,成材率偏低,货源紧缺,价格便死不饶人,一斤卖到300多元,往往还要持币待蟹。
前人认为:江蟹胜于海蟹,湖蟹胜于江蟹。仿佛水域越封闭,蟹质越美。黄油蟹却颠覆了众食家这种一般见识:相同纬度,浅水海域的“海黄油”胜过海边基围内的“基围油”,海边的“基围油”又胜过水塘里的“塘黄油”。越开放的水域,蟹质越美,它独树一味,刚好占尽了江洋杂处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