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你心爱的画纸上给老师画一幅画吧,画呢要有六样东西,太阳、山、水、树、房子和人物。来准备好就开始吧!”
接下来,老师在静静等待孩子画画的时候,仔细认真的解读着孩子的笔迹。一边看着,一边向我们述说着孩子的性格和心理状态。
“这是一个好强要好的孩子......”“他在做事情的时候始终在追求着完美......”“他心地很善良......”“他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孩子......”“目前他正在承受着焦虑......”“他在数学的学习上遇到了困难......”“他的精神很容易分散,集中注意力很短......”“他对待别人非常的苛责,对自己要求完美,对别人也同样要求完美......”“他非常在意别人的眼神......”“他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时刻都想证明自己,但是这种证明往往得到的是失败的评价......”
“我觉得,你们来得非常及时,目前孩子正在焦虑之中,过度的焦虑之后,将是抑郁。”老师对孩子说:“你平时喜欢画画、动漫、还是游戏?”“我喜欢画动漫和游戏!”“他希望证明自己,在失败之后,他希望找到寄托,这种寄托就是游戏。”
我忽然间觉得这位心理老师太神了,整体评价没有一句是孩子的字写得很潦草,平时上课很淘气,做事情很粗心等等这样普通老师的评价。看着认真画着画的孩子,我仿佛一下子不认识我的儿子了,继而又更清晰的看到了我的儿子。
我想起一件事,儿子总是对我说:“爸爸,我的头发是不是又长了,我们应该去理发了?”现在我才明白。因为,有一次我和儿子去理发的时候,因为顾客比较多,儿子就拿出手机玩“节奏大师”,因为他玩得太好了,以至于身边的一个服务员看呆了,连老板叫她都没有听到。还有一次是去饭店吃饭,在点餐的时候,儿子也是在玩“节奏大师”,点菜的服务始终关注着儿子手机上游戏,竟然忘记给我们写菜。那时候,我看见儿子得意的眼神,散发着英雄般的神光。现在我明白了,儿子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个游戏,为什么这么喜欢理发,我原以为是儿子长大了,知道自己仪表很重要,现在看来,我错了。
“好了,孩子,你画好了吗?”老师的话,打断了我的思路。儿子把画递给老师,只见画面上左边是山,右边是山和水,山上有一个可爱的太阳;左边山上是树,半山腰间有一个小木房,窗子里画着两个人,人被阴影涂满着.....
“树都画到山顶上去,还好他现刚刚是焦虑;这边的有山有水,很浪漫,很好啊,但是没有桥
,还画得这么满,这个孩子需要有人与他更多的沟通;小木屋也很安全,里面画的人是谁呢?”孩子回答:“我也没想画谁呀?”老师继续说:“这孩子在小时候受到过惊吓,是不是这样呢?”我们仔细回忆着,仿佛在小的时候,儿子会有睡不稳的情况,以前只是觉得外面的动静太大了,原来已经给孩子形成了惊吓,我们并不以为然。老师继续说:“还好,画的是两个人,他还有一个人可以沟通,这个应该就是爸爸吧?”儿子轻轻点点头。
“接下来,你们应该注意,这个孩子比较适合文科发展,家长要注意从不同角度,以肯定和赞扬的方式来交流,注意孩子的睡眠和饮食,让孩子集中精神上好课。”
走出心理老师的办公室,我完全惊呆了。老师所说的每一种评价都如同鸣钟在我脑海中回响,这比她告诉我如何做更重要。有很多时候,我们都自以为了解孩子,其实孩子确实长高了,身体长壮了,但是他的心智我们谁也看不清楚。
此时,我才深刻的了解到,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其实比学习成绩更重要。我也问儿子:“你觉得老师怎么样?”儿子叹了口气说:“她简直都把我看透了,不过我也明白了,我不是一个坏孩子,我是一个好孩子,如同老师说的那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