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孩子成长的家长朋友,最近一近关于“孔融让梨我不让”引发的网络争论可能会引起您的注意。孩子的一道判断题引发了大家对学校教育的关注,甚至是质疑!老师给孩子的答案划了一大大的红叉,而家长同样给学校教育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究竟老师的这个叉有没有错,而家长的这个问号划得够不够大,而面对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矛盾我却划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惊叹号!

事件的原由本来很简单。上海的一个小学生在做孔融让梨阅读时,有一道“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一题中回答“我不会让梨”,老师在答案的后面划了一个大大的红叉。家长在看到卷子时,用手机拍下了照片,发了微博,引起了网友的热议。
如果我是老师我也会毫不犹豫的给这道题划一个大大的红叉,我支持老师的做法;如果我是家长,我不会发这种微博,而且会好好再给孩子讲一讲判错的原因。
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本身讲的是中华传统美德的谦让之礼,老师已经对上一题孩子的选择的“谦恭礼让”的答案划了一大大的对勾,作为家长应该首先看到。从这个故事本身,应该让孩子知道孔融让的不仅仅是这个梨本身,如果换了是其他水果,我相信当年的孔融也会懂得让给比自己的大的哥哥,所以学习中华传统美德作为家长应该懂得举一反三,深刻理解,如果家长都不认为孔融让梨所做的是对,那么怎么会教育孩子懂得谦让。如果单单以现代社会价值观看来,一只梨子根本无足轻重,就是再多的梨也会让出去,根本不知道珍惜,应该当看到这只梨孔融自己也是十分心爱,他让给别人所以能看出他的谦让之礼。
家长拍照片发微博的行为,折射出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矛盾。
一、价值观的矛盾。孩子在学校学习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和中华传统美德。正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惑才是教育的核心与关键。这样一道人所共知的答案,孩子会写错这很正常,如果家长也提质疑那就说明家长的价值观是存在问题的。如果孩子在学校接受的是“让梨”的价值观,而在家庭里却接受着“让梨?”的价会观,如果存在的这样的矛盾,无法统一形成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统一,孩子就会形成很矛盾的价值观,其害甚焉。
二、教育理念的矛盾。如果说孔融让梨讲的是中华传统美德,而讲求平等让不让梨无所谓宣传的西方自由平等的观念,那么这就形成了教育理念上的矛盾。孔子教育的创始人,孔融是他的后世孙,我们在中国的课堂里弘扬我们自己的美德这是太正常和太必须的事情;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家长显然对孩子的教育显得无所适从,一会讲中华美德,一会讲西方教育理念,无法把二者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从而教育不尽如人意的孩子。我倒觉得中国的教育理念真的很适应现代高度信息化的社会变化,在该讲中华传统美德的时候就讲,在该讲西方教育理念的时候就讲,这是易经的真谛。由此看来,西方并不缺少绅士,而中国同样会有很多“孔融”。
三、浮躁的社会现实。“孔融让梨我不让”的事件,折射出更多的是社会现在的浮躁。更多人追求的是刺激、关注、碎片信息带来的快感,而少了很多理性的思考和审慎的选择。微博的产生本身就是说了这一点,刚好迎合了“孔融让梨我不让”传染的需要。以前是很多人写博客,后来发现博客写不了,没有功夫,于是“微博”应运而生,140个字的碎片信息可以让浮躁的人满足一下。后来感觉微博字又太少,竟然推出了“轻博”,让那些有喝咖啡时间的人打理自己的思绪。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更会出现“二博”、“三博”、“四博”直到“N博”,然后彼此之间再互不兼容,让浮躁的人们每天忙于注册于登录,终于忘了自己的140个字到底要说些什么。
要想教育出一个好的孩子,要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统一起来,既然接受着学校教育就要与老师形成对孩子的教育力量的合力,让孩子能够有一个相对统一的价值观、人生观,成为一个具备中华美德兼顾西方绅士风度的好孩子。
我来问自己的儿子。
我说:“你们学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儿子说:“嗯,我们学过。”
我问:“那你知道这个故事说明什么吗?”
儿子说:“这是中国古代的故事,说明了孔融知道让着别人。”
我问:“那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梨让给别人吗?”
儿子说:“嗯,当然会。”
我问:“那如果是苹果呢?”
儿子说:“老爸,你正经点好吗,梨和苹果有区别吗?”
我说:“我说的不是那个苹果,我是说如果好多小朋友在一起,只有你一个人带了IPad,你会把你的IPAD让给别的小朋友玩吗?”
儿子说:“这个嘛,我得好好想想了。嗯,好吧,可以让他们玩一会。”
这个话题穿越回到了古代,以下几位古人的回复的微博。
孔融:面对这个梨,当时我也想了一会,最后才说,好吧,让他先吃。
孔子:其实咱家梨并不富裕,特别是大梨少很多。
被让梨的那个大哥:作为事件的当事人,我希望社会多多关注我。
岳母:好么,让个梨都会引起关注,我再刺字的时候得好好想想。
陆绩:我偷桔子的事没上微博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