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0/middle/53a28db8t8f1acd9d96f9&690
左起:笔者、郁松、郁松夫人、于延琳、海洋、于嘉林、于扬、于安琳、于小阳
http://s12/middle/53a28db8t8f1ae927643b&690
后排左起:海洋、于嘉林、笔者、于延琳、郁松、郁松夫人、于安琳
前排:于扬
事不过三
——记我与郁松的忘年交
中国有句俗语叫“事不过三”。我的一段经历十分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老话。
2009年5月,我在我的博客中发现一位叫郁松的四川年轻人,他是四川达州渠县人,我的父亲出生在四川渠县,现属达州管辖。我与郁松是老乡。他就我的一篇博文——“纪念我的父亲于桑”的博文发表他的感言。……
他写道:“
于晋先生:您好!我叫郁松,祖籍四川渠县丰乐(古称郁兴场),现居成都。晓事之初,就从祖父充满自豪的讲述中知道了于老这位非凡的同宗前辈。后通过搜索网上所有相关讯息,进一步了解了老人家的生平事迹。尤其是欣临贵博,拜读了一篇篇情真意挚感人至深的忆文,一个光辉的革命前辈形象在我心中越发亲切高大起来,令人肃然起敬。
任何时代都需要讴歌英雄,弘扬正气。如今,老人家走进了共和国光荣的历史殿堂,他的传奇经历、卓著功勋理应为世人熟悉,他精湛的业务技能、高超的领导艺术、廉洁正直的人格魅力,更是要让当今绝大多数人民公仆仰止。”
最后郁松先生以我的四言诗的形式,也写了一篇长诗——《祭于桑前辈》。
祭于桑前辈
巍巍巴山,浩浩渠水。丰乐场边,人生伊始。
少幼失怙,家贫如洗。笃学沉毅,族邻称许。
……
驾鹤西去,领袖电祭。历史定论,哀荣已极。
仁义之人,忠贞之士。无所在乎,总理评语。
国事风云,我自特立。人生跌宕,何所畏惧。
处世旷达,行事缜密。正气直言,淡泊名利。
共和神探,国安柱砥。德高力强,人皆称一。
翰林余墨,文采郁郁。学海无涯,书香奕奕。
位特任殊,使命神密。一生功德,世人少知。
少小离家,归时不识。姓名虽改,乡音不易。
同门尊长,祖父常忆。心向往之,二十有余。
资讯杳杳,时空隔离。遍索网络,尽晓事迹。
端详神貌,似曾相识。未聆尊言,一声太息。
天国太平,毋须竭虑。故土昌荣,不劳挂记。
巴山伟屹,渠水不息。革命风范,后人永续。
感佩之至,拙笔铭记。文浅情深,长歌当祭。
郁松敬上
二00九年五月
他的文章及长诗诗写得何其好啊。我们虽未谋面,但已心心相映。以后我们或以电话或以短信或以博文,彼此传递信息,遂成了忘年交。
我与郁松有过几次见面机会,但都因他故而失之交臂。
一次是,今年元月,四川达州市政府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修建“达州红军陈列馆”。我的老父亲的事迹也被列入陈列馆中。为庆祝陈列馆开馆,达州特邀请我们家人参加开馆仪式。我特邀郁松也参加仪式。不巧,我临行那天北京大雪,飞机不得起飞。只好委托郁松代表我们家人参加仪式;
又一次是,我的女儿今年7月由国外回京省亲,原计划我们一起去四川九寨沟,我请郁松代为联系,他都将行程安排好了,只等我们前往。不巧,又因为我女儿去了青岛看望她的姥姥,而又一次错过见面机会。事情竟有这样巧,我们刚返回北京,郁松带着孩子又到了青岛。……
两次但都因他顾而错过谋面的机会。
中国有句俗话叫“事不过三”。
这一次我们终于在北京见面了。应了中国的这句老话。
今年8月下旬,郁松夫人到京公干,郁松抓住机会一同前往。行前郁松给我来了电话,我在京专候他们的到来。8
月28日,神交已久的我们终于在京见面了。
我们如同多年的老友,
双手终于握到了一起。……
有感这样的经历,特写了一首小诗以助兴:
《见郁松夫妇有感》
2010年8月28日
未曾谋面神已交,同祖同源巴蜀娇。
阴错阳差三不过,如今举宴满佳肴。
于晋
全文终
2010年8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