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生活之友◈ |
“如果健康是‘没病’,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健康的人了。”
身为北京大学医学博士的薄世宁,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简称“ICU”)工作已有19年。
这几年,薄世宁还开始了医学通识科普工作。大多数时候,他白天在ICU工作,晚上便在家撰写科普文章。在《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一书中,薄世宁一上来就“无情”地戳破了人们对于健康的幻想:“如果健康是‘没病’,那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健康的人了。”
人为什么会生病
薄世宁工作的ICU是患者病情最重、距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很多病人的病情都是在半夜加重,可能跟激素分泌有关系。夜里12点到一两点时,儿茶酚胺处于较低水平,病人的病情最容易出现问题,尤其是危重病人。”
今年7月,他遇到一个病人,45岁的中年男性,送到医院时已是结肠癌晚期,情况危险,结肠里的肿瘤在不停地生长,引发肠梗阻后又破裂,使得大量的粪便、细菌流到了腹腔里,引发了腹膜炎、感染性休克等症状。抢救时,这位病人的家属不解地问薄世宁:“这个人平常身体非常好,为什么突然一下子就不行了?”
“所有的慢性疾病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被发现的。”面对病人家属的提问,薄世宁解释说,“为什么不在它还是个息肉、腺瘤的时候就把它切掉?那样就不会变成癌症了。”在书中,他还提到了胃癌。从慢性的、持续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发展到胃癌,需要经历漫长的过程,而很多胃癌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许多慢性疾病都是如此,比如宫颈癌、心脑血管病。在时间的流逝中,病魔一步步靠近。
人为什么会生病?在薄世宁看来,疾病就是人类进化的遗产。“我们的身体里处处保留着进化的痕迹,但进化并没有帮我们将疾病消除。”这包含3个层面:基因的不完美、器官的不完美、人体适应能力的不完美。他举例说,仅眼睛一处器官就有可能患上820多种疾病。再比如,婴儿刚出生时容易得病,是因为进化使得人体选择用器官发育的不完全来换得更大的脑容量,使得人可以在日后进行各种思维活动等。
除了癌症,最常见的现代病还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这些都是因为人类的物质生活突然丰富,身体适应不了新环境,曾经的优势就有可能带来今天的疾病。比如糖分是人体不可或缺的主要能量物质。远古时代的人类想找点糖吃特别不容易,所以细胞遇到糖分赶紧储存起来的行为,在当时是能让人活命的,这个功能被保留了下来。但是,现在获取糖分非常容易,基因保留下来的功能就容易引起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
人类追求的“无疾病”状态,并不能靠进化解决,进化只能平衡人体的利益和风险。医学做不到让进化完美,但是它在努力弥补不完美。
“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十几年前,薄世宁接诊了一位患有急性胆囊炎的45岁中年男性。手术成功后病人却持续昏迷,做遍了各项检查都找不着原因,病人在ICU躺了两周。如果再持续下去,其处境堪忧。恰巧,薄世宁在同学聚会上说起了这件事,有人安慰他:“别想了,赶紧喝酒,喝完你的病人就醒了。”听到这句话后,薄世宁“拔腿就往医院跑”。赶到后询问病人的妻子他平时喝不喝酒,得到了肯定的答复:“喝,而且每天喝一斤。”薄世宁设想,这人昏迷会不会是因为酒精戒断?当酗酒的人突然断了酒,严重的有可能昏迷。这时,他想到了一个点子,即通过胃管给病人胃里输入一点酒。薄世宁的想法被其他医生反驳了,“你疯了,酒不是药,这不符合常规”。但薄世宁坚信自己的判断,当时的主任也支持他,说:“为了救命可以试。”结果,这位病人很快就苏醒了。
ICU的治疗是现代医学生命救护的最高形态。比如全世界最前沿的ECMO,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魔肺”,是对心脏和肺最高级别的支持。所有这些顶级的医疗设备,都是为了先把命保住,然后等待器官功能恢复。这是为自我修复赢得时间。但再厉害的医生、再先进的技术,也不是次次都能妙手回春。
几年前,薄世宁接诊过一个服毒自杀的20岁男孩。他服用了一种实验室里的常用试剂,这种试剂没有解药,50毫克即是致死量,更何况他喝了500毫克,剂量是致死量的10倍。所有人都认为他存活的希望渺茫,但医生又不甘心:他太年轻了,希望能出现奇迹。
直到今天,当时抢救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薄世宁和同事请了各科室的专家会诊,洗胃、心电监护、血液净化、呼吸机……“全世界所有能帮助他的医疗手段都用上了。”薄世宁回忆,这个男孩昏迷之前还在纸上写了“救救我”3个字。但在长达72小时的抢救之后,他的器官全部衰竭,最终无力回天。
“这对医生来说似乎是一场失败的战役。”但薄世宁不觉得这是现代医学的无力。抢救无效最根本的原因是,这位病人失去了人类战胜疾病的最基本环节——自我修复。“在这种情况下,再强大的医疗也无能为力,因为医疗的作用必须基于人体的自我修复。”
在他看来,医学的终极理由是“生命第一”,这是全世界医生的共识。谈到这一点时,他引用了鲁迅《伤逝》里的一句话:“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医源性损害不等于医疗事故
救治成功是对医生最好的奖励,但他们也常常失败。2019年,他们治疗过一个危重病人,腹膜后感染,做了手术,做了引流,但感染还是控制不住。他们几个医生通力治疗了七天七夜,到最后还是没救过来。
薄世宁走到后楼道时听见有人在哭,呜呜地哭。他以为是病人家属跑到后楼道了,过去一看,发现是医生——一个刚刚毕业的博士生——一米八几的大小伙在那儿哭。薄世宁问他:“这个病人是不是你亲戚啊?”他说不是,就是每天盯着这个病人,特别想让他好,但还是没有救活,觉得对不起病人。
“有的人认为医学是万能的,医生是无所不能的,有的人却认为医生是无能的——这些都是极端的观点。”薄世宁说,如果人们抱有这两种观点,就容易产生对医学的误解。
2019年12月24日,北京市朝阳区民航总医院急诊科的杨文医生被患者家属孙文斌杀害。一个月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陶勇被砍伤。紧张的医患关系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
“从本质上讲,医患关系矛盾还是对医学的不理解的问题,还有经济问题。”薄世宁说,医疗活动并不能被视作单纯的消费行为,“医学诞生的时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救助行为。”
“治疗就像过河,医生和病人都以彼岸为目标,由医生背着病人过河。” 薄世宁想起中国外科泰斗裘法祖的这个比喻,“在治病过程中,医生与患者是个联盟,共进退,共同的敌人是病魔。但谁都不是万能的,医生只能制定一个大概的路线和方向。是否会遇到暗流、波折,是否能顺利到达彼岸、何时到达,谁都不知道。”
这种“背着病人过河”的关系有时候会变得紧张。当误诊、医疗事故等“医源性损害”出现时,人们时常把矛头指向医生,但医源性损害在现实中却只能降低,不能完全避免。
对此,还有一段著名的公案。1924年,梁启超出现了尿血的症状。1926年,北京协和医院用当时最先进的X光给他做了检查,发现他的肾上有一个直径2~3厘米的肿块,不过膀胱和尿道没事,因此医生怀疑他得了肾癌。协和医院外科“一把手”刘瑞恒为他做了肾切除手术。然而病理检查却发现,这个肿块是良性的,而且梁启超的尿血症状仍未消失。因此有人认为协和医院割错了肾,是医疗事故,甚至说这是“草菅人命”。
薄世宁在查阅了大量资料,并专门咨询了泌尿外科的同事后认为,直到今天,这仍是难以避免的医源性损害。“肾上的良性肿瘤本来就少,不做手术很难区分这个肿块到底是良性还是恶性。即使是现在,这样的手术恐怕还是在所难免。不可否认,这个手术给病人造成了损害,但它属于医疗局限性的代价。”
所以,薄世宁认为,面对医源性损害,一定要区分医疗事故和医疗局限性。在梁启超这件事里,如果医生因为疏忽把他的“好肾”切了,那就是医疗事故,医生和医院必须承担责任。
“所有的医学进步都强调医生的权威和努力,”薄世宁认为,人们往往忽视了另一方面,即“医学进步的背后也有无数病人生命的付出和对医生的信任”。“越是和谐的医患关系,其实对于推动医学发展,对于患者的福祉越好。”
1982年,61岁的巴尼·克拉克躺上手术台,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在当时医疗条件受限的情况下,手术非常成功。术后他身上插满了胃管、尿管等,脖子两侧还有一根两米多长的软管,连接到负责驱动血液循环的空气压缩机上。克托克在经历了112天的痛苦后,最终因器官衰竭和严重感染去世。其实,如果不做这个手术,他可能活得更久,他的心脏还可以再凑合用一段时间。
但克拉克选择了手术,他说:“只愿医生经此获得的经验,在未来可以用于拯救他人。”紧接着,一个个病人躺在手术台上接受了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如今,人工心脏移植技术已经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一些人借此可以多活十几年,仅在美国每年就有8000人依靠人工心脏维持生命。
一生需要上一次医学院
薄世宁主张普通人一生要上一次医学院。科普时,他总能遇见一些对医学的误解,比如许多人认为癌症就是单纯因为污染、食物不安全、生气。其实在引发癌症的众多因素中,最大的危险因素是年龄增大。薄世宁解释,患癌的最大危险因素是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发生的随机错误。年龄越大,细胞分裂的次数越多,癌症发病率也就越高。
据《中华肿瘤杂志》的研究,40岁以上的人患癌风险呈指数级增长,85岁时患癌累积风险甚至高达36%。因此,在人均寿命增加的现代,癌症患者越来越多,而且发达国家更甚。“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患癌的风险中。即使我们生活的环境没有被污染,我们自己也没有不良嗜好,我们仍然有可能患上癌症。”最明显的例子之一便是骨癌,在引起其基因突变的因素中,染色体在复制过程中的随机错误占了99.5%,遗传占0.05%,环境因素与此完全无关,而是年龄越大,患癌的可能性越高。
2018年,美国癌症的总体死亡率比历史上最高时的1991年下降了27%,拯救了262万人。研究者认为,这部分是由于美国开展戒烟活动、医疗技术提高,还有就是开展了癌症的早期筛查。“癌症若能在早期被诊断出来,治愈的可能性会大大提高。”薄世宁说。
不过,没症状不等于没病;有了症状也未必一定要遏制症状。病是人体出问题了,而症状却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是在提醒人类要关注了。比如咳嗽、腹泻、发热等都是常见的症状,而不是病。症状有时候是“病”在说话,有时候只是人体的自我防护。比如怀孕的女性在分娩前几天,血液里的一个凝血指标会快速大幅上升,有时甚至升高至正常值的几十倍,这样血液会更容易凝固。这是为了防止生产时可能引起的大出血。
现实是很多症状被过度治疗了。比如骨刺,很多人认为是骨头上长出了一根刺,这根刺扎到肉里,所以才会疼。很多人想,要是能做手术给切了去就好了。但薄世宁解释,骨刺只是一种症状,引起骨刺的真正的病是关节老化、退变。在多数情况下,骨刺也不是引起疼痛的病因,长骨刺反而是为了不疼。只有在增生的骨质严重影响了关节功能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为了避开疾病,现代人追求养生,薄世宁对此打趣说:“你不作死就是养生。”他认为,养生追求的绝对健康是不现实的,健康只是一种平衡状态。“我们的生命注定离不开疾病,疾病是生命的一种常态,疾病与人终生相伴。”
除了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薄世宁还给出了3个建议:第一,认真打疫苗;第二,善待共生的细菌;第三,正确看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不严重的感染,可以激发和锻炼人体免疫。
2003年,SARS在北京暴发,薄世宁的一位女同学在医院工作中感染了,病情越来越重。她的爱人也是医生,在她弥留之际摘下自己的口罩,给她做口对口人工呼吸。所有人都担心他会被传染,结果他幸免于难,甚至都没有发烧、咳嗽。这得益于他拥有的健全、强大的免疫系统。“真正的健康是暴露于病毒、细菌的危险之下还依然健康。人体的免疫和自我修复能力,永远是战胜疾病的终极武器。”
(摘自《看天下》,来源《发现》,作者:杨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