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苑天地◈ |
作者:宋红春
西府凤翔有一怪,豆花泡馍人人爱。
碗里无醋又少菜,但却味道嘹得太。
每日天还麻麻亮,男女老少已下炕。
左手锅盔右手碗,神色匆匆街上赶。
其实着急不干啥,只想吃碗汤豆花。
此时满街豆香漫,家家餐馆人泛滥。
门前且放一口锅,锅旁置一方桌桌。
桌上调料齐摆放,锅内白汤争翻浪。
火顺锅底往上舔,热气腾空扑人脸。
老板掌勺抡得欢,伙计快步桌上端。
汤正煎,馍未蔫,碗中豆花还乎闪。
造型好,色泽艳,顾客未尝已先赞。
姑娘举筷红唇启,两颊绯红姿态美。
小伙年轻气又盛,风卷残云从不剩。
老人用餐有经验,不时捞馍碗壁串。
小娃吃饭不静静,边吃边笑边胡弄。
来者身份大不齐,但却没谁笑话谁。
同食一锅秦人缘,无拘无束很坦然。
豆花泡,雅而淡,营养成分较全面。
既健胃,又利脾,还能养颜帮减肥。
少儿喜,老人爱,各色人等都青睐。
食者珍爱有情愫,并非单为填饱肚。
十餐九次排长队,等待吃饭别有味。
粗式桌子硬板凳,团团围坐好开心。
店铺简陋少装潢,朴素依旧暖心房。
手捧老碗似笨重,不过吃着蛮得劲。
热汤热饭热感情,乡音乡味故乡人。
一碗泡馍一种情,碗碗都像西府人。
初次接触觉不行,时间久了便生情。
愈久愈觉情味浓,一日未见如丢魂。
要论忙,是食堂,豆花泡馍忙中忙。
此食看似较简单,实际做起很颇烦。
半夜三更便起床,从早到晚不断忙。
晚上泡豆砸调和,提水熟油切馍馍。
早上早起又生火,然后打桨过箩箩。
白生生,稠刚刚,豆浆就是这模样。
头浆入锅火不歇,二参三参紧相接。
浆较浓,特爱溢,稍不留神顿一堆。
火太大,起刮刮,饭里全是黑渣渣。
火太小,烧不开,点的豆花稀甭甭。
豆花火候很重要,功夫就在这一套。
头浆烧开石膏点,剩余兑水锅添满。
继续烧,继续干,手脚一点不敢慢。
待到三参锅烧好,现场也需全打扫。
洗盆洗碗洗饭桌,刷筷刷箩刷钵钵。
最后还要来铲锅,地板也要拖一拖。
事太多,活太杂,钢铁身板也会乏。
至此大家该知道,泡馍人咋都低调。
因为身受太多亏,所以做人很谦卑。
制作泡馍是技术,经营泡馍是艺术。
老吃家,都很精,随便糊弄行不通。
凳子没有可站立,汤温绝对不能低。
结帐零头能不找,油泼辣子少不了。
碗里豆花不在多,筷杆夹起须软活。
馍似柳叶色金黄,嚼着劲道余味长。
辣椒要红油要纯,坚决反对苏丹红。
大豆不选落地生,更勿乱用转基因。
料选优,质把好,顾客自然跑不了。
顾客精,顾客灵,顾客帮咱往前行。
卖泡馍,当厚道,不急不躁不骄傲。
唤顾客,要客气,吃不吃咱没关系。
客登门,及时迎,面部和善带笑容。
嘴要甜,手不闲,不时为客解忧难。
心要善 . 身要正,事非闲话莫过问。
少忌妒,别眼红,多查自己哪不行。
泡馍人,看心灵,实在守信事必成。
豆花泡馍历史久,宋朝之前便已有。
史上记载虽不多,苏轼两语全概括。
姑娘手 . 东湖柳,金玉琼浆难舍口。
并非文豪过度夸,的确祖先有两下。
勤勉上进又好学,南北风味巧糅合。
豆花嫩,锅盔硬,刚柔并济有风韵。
当下潮起要简约,我们先辈早在做。
油泼辣子就是菜,极简主义永不败。
前人巧,前人能,泡馍技艺确实神。
不过前人也很苦,泡馍从未离本土。
因为思想太保守,多少良机白溜走。
如今雍城大开放,餐饮事业特兴旺。
翻秦岭,跨长城,凤翔儿女四方行。
秦人巧手得了能,金手银膊正抡红。
异地新张生意隆,家乡在外有美名。
凤凰展翅足登云,纵横四海任驰骋。
香气四溢暖涌流,豆花泡馍誉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