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时事社会◈ |
任正非曾在采访中谈及自己的“人才观”:“二战之后,德国、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得益于他们的人才、教育和基础。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有人毕业月薪4千,有人毕业年薪200万……不过先别急着当柠檬精,这200万并不是谁都能拿。
最近,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刷爆了很多人的朋友圈。此计划的具体内容,就是为优秀的毕业生提供最高200万元的年薪!
当然,要想成为华为的“天才少年”,那得“过五关斩六将”,被层层筛选。目前,入选此计划并获得顶级薪酬201万元年薪的一共才4位!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是多么优秀的毕业生,才能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弹射起飞”?而华为重磅推出的“天才少年”计划又意欲何为?
“哪里有天才?我把别人打游戏的时间都用在实验室里了”
刚毕业就拿百万年薪确实吸睛,可真要拿到这些钱,还是要靠真本事的。
出生于1993年的张霁,是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计算机系统结构2016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主要依托于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体系结构、智能系统优化技术研究。
读博期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IGMOD(数据管理专业委员会)、VLDB(国际超大型数据库会议)等会议和IEEE TPDS(计算领域的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
张霁
不仅如此,张霁还曾于2015-2019年在腾讯实习。实习期间,他曾发表国内、国际专利7篇,研究成果获得腾讯2016、2017年度杰出贡献奖以及2019年度卓越运营奖。
优秀的成绩和丰富的履历,让张霁成了不少企业的“香饽饽”,更有企业直接为了抢人开出年薪360万元的诱人条件。
最后,张霁选择了华为,因为他希望能在华为最艰难的时候,为其做出一点贡献,能够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有意义的事。
去年,张霁的学长,同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毕业生的左鹏飞博士,也拿到了“天才少年”项目的最高档年薪。目前,他在华为云的存储预研部门做技术创新和突破。
左鹏飞
进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之前,左鹏飞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博士毕业时,相对于同龄人一定要做到非常非常杰出。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自律的左鹏飞给自己做了个时间表,并严格按此执行:早上6时起床,8时30分之前到实验室,学习到11时30分吃中饭,下午2时多至5时30分在实验室,晚上6时30分至9时30分在实验室,有时会待到10时多才回寝室睡觉。
读博5年,左鹏飞几乎天天如此。其间,他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10余篇高水平论文,其中发表在OSDI'2018(计算机学界最顶级学术会议之一)和MICRO'2018(微架构国际研讨会,计算机体系结构的著名会议)上的两篇论文,分别实现了华中科技大学在计算机操作系统和体系结构领域零的突破。
此外,他还和其他人合作了多项专利。
攒下丰厚的学术成果之后,左鹏飞拿到了华为的offer。
拨开“天才少年”“计算机博士”的迷雾,光环之下的张霁和左鹏飞更是一群泡在实验室闷头做事情的年轻人。
张霁曾将“很多人比你还要努力,你有什么理由不上进?”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左鹏飞在回答什么是天才时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打游戏时间都用在实验室里了。”
华为用高薪将这群努力、勤奋的科技新人招致麾下,加入最核心的研发团队,由华为操作系统、数据库的领军专家亲自担任导师,进行面向未来、面向下一代技术的研究。
华为的“人才储备”
然而,诱人的顶级薪酬并不是好拿的。
华为的面试一般需要经历7轮左右流程,包括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
在每一环节中,应聘者不仅面临严格的考核和筛选,还会遇到很多挑战和阻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
在所有面试中,难度最大的无疑就是张霁拿到的201万元薪酬最高档。截至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仅有4位年轻人获得了华为高达201万元的年薪。分别是钟钊、秦通、左鹏飞、张霁。
值得一提的是,除秦通外,另外3位都曾有过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的经历。
早在2019年5月,华为与华中科技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决定通过战略合作,继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为双方更好的发展创造新局面。
这也是华为“人才储备”的其中一步。
去年5月,任正非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曾提到华为的“人才储备”,要在全世界网罗优秀人才。
他还在采访中谈及自己的“人才观”:“二战之后,德国、日本战后经济的恢复,得益于他们的人才、教育和基础。所有一切失去了,不能失去的是人,人的素质、人的技能、人的信心很重要。”
1个月后,任正非在华为发起“天才少年”计划,并在华为EMT(经营管理团队)内部讲话中透露,华为在2019年要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在2020年还将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
任正非表示,“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我们的组织,激活我们的队伍”。
华为总裁办邮件截图
“天才少年”计划经过任正非宣布之后迅速得到落实。
2019年7月,一封由任正非签发的华为总裁办内部邮件,公布了8位“天才少年”。他们的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共有3档,分别为89.6万元-100.8万元、140.5万元-156.5万元、182万元-201万元。
华为总裁办邮件截图
任正非还在邮件中表示,华为公司要打赢未来的技术与商业竞争,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双轮驱动是核心动力。创新就必须要有世界顶尖人才,华为要用顶级的挑战和顶级的薪酬吸引顶尖人才。
华为官网“天才少年”计划
不难看出,在中美贸易摩擦、卡脖子技术的制约下,华为越发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
“华为的开放模式”
华为的“天才少年”计划在今年“美国制裁中国企业”的背景下显得尤为耀眼。
这个由任正非亲自牵头的项目,目的就是为了告诉国人:越是在被人围剿的残酷时刻,越要加强自身的开放性。
这给我们提供了观察“天才少年”的深层视角:在“渡劫”的紧要关头,只有保持开放,不断充实人才力量,才能真正冲破封锁,获得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毕竟用顶尖的薪资和工作环境吸引顶尖的人才,是“性价比最高的开放模式”。
此前将这种“开放模式”玩得炉火纯青的,正是美国。美国崛起与繁荣的基础,正是主动招揽全球顶尖人才。
1932年,爱因斯坦从德国去往美国
但是近些年,美国成了“开放”的反义词。加征多国产品关税、打压他国企业、限制他国员工赴美、莫名逮捕华裔科研人员……
不断利用政治和经济大棒恐吓伙伴的“山姆大叔”,如今已经彻底是一幅“生人勿进”的嘴脸。讽刺的是,越是如此,美国就越显疲态。
21世纪最贵的就是人才,而任正非恰好是个“惜才如命”的人。他的名言是:
“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其实,华为“天才少年”计划的另外一层重要意义,正是为中国企业吸引人才“打了个样”。
在入选的“天才少年”中,放弃高薪offer选择“低薪”华为的并不止张霁。左鹏飞同样放弃了一份来自互联网公司300万年薪的offer。
在被媒体问到为何会如此选择的时候,左鹏飞的话引人深思:“华为可以满足我的一些其他诉求,比如保持跟学术界的接触。”
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华为能为“天才少年”提供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的“薪资”,还有工作中“选择的权力”。
在人才眼中,这就叫“尊重”。
不管怎么看,华为都是一个将“人才战略”进行到底的企业。让人振奋的是,似乎阻碍越大,任正非的野心就越大。
很久之前,任正非就将他想做的事写在了华为官网上:“挑战世界级难题,创造行业标准。”
万丈高楼平地起,而双手拥抱人才终将成为这座高楼当中最坚固的地基。
于华为是如此,于中国也是如此。(作者: 隋唐 二水,环球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