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庄若江:藏在江南园林里的“诗和远方”

(2019-10-26 15:25:42)
分类: ◈文苑天地◈

庄若江:藏在江南园林里的“诗和远方”

苏州拙政园 赵亚玲 摄

一直以来,江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园子,被誉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典范,也寄予了江南人特有的自然观、人生观与诗性审美,凝聚了文人骚客的诗性雅趣和能工巧匠的无穷智慧,在那些沉浮于历史时空的园子里,走着走着,还能感受到深奥的文化伦理与生存哲学。

别墅型园林融和自然

无锡的寄畅园、南京的瞻园、苏州的留园和拙政园一起并称“江南四大古典名园”。当然,上海的豫园、扬州的瘦西湖、个园、何园,常州的近园、约园、止园,苏州的沧浪亭、狮子林等也都堪称江南古典园林的杰作。

去寄畅园最好的时间是深秋,那时枫叶红、银杏黄,是寄畅园姿色最佳的时光。想当年,这里是康熙、乾隆下江南必至之处,“寄畅”园名也是康熙亲题。此园初名“凤谷行窝”,又名“秦园”,是大词人秦少游第十七代孙、明正德年间兵部尚书秦金在惠山所建的私园。

寄畅园的美,在其幽雅精致、巧夺天工的构思。用料再普通不过,一片诗心才是要领,黄石叠山,掘土为池,环绕锦汇漪那一池碧水,建了郁盘亭廊、知鱼槛、七星桥、涵碧亭,立刻就有了姿色,探入碧波之中的知鱼槛,方亭翼然,更是寄畅园令人瞩目的景物焦点。从惠山潺潺流泻而出的“二泉”,被巧妙引入园内那曲曲折折的沟涧,一路潺潺有声,得了“八音涧”美名。与姑苏那些城里的园子不同,当年的寄畅园乃山麓别墅型园林,既有江南园林曲屈宛转、布局精妙、注重空间变化的特色,又巧借山势,融和自然,独一无二的借山、揽月、引水之法,使园外的山月与园内景物气韵相承,浑然一体,内外呼应,相映成趣。加上那些参天古木,婆娑竹影,高台曲池,美石嘉树,迷花醉月,共同营造了古朴清旷、沉静雅致、清幽宜人的诗化境界。

姑苏园林 半分天下

寄畅园,只是无数江南园林的一座,姑苏园林更是半分天下。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林,明代的拙政园、艺圃,清代的留园、耦园、怡园、曲园、听枫园都堪称古典园林的精品。

古城苏州早在春秋时就已出现私园,建园之风于宋元蔚起,明清尤盛,至清末共有园林800余处,迄今尚存70多处,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称“苏州四大名园”。这些建于16-18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玄妙设计,折射出传统文化取法自然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彰显出江南人的诗性生活态度和雅致的审美趣味。

这些园林占地不大却造化神妙,移步换景,小中见大,变化无穷。园中叠山理水、亭台楼阁、池塘小桥、赏石漏窗、楹联碑帖、花草佳木,以文人雅士之情趣,寓唐诗宋词之意境,精巧构建出一幅幅玲珑俊秀的园景,融汇了无数文人墨客的雅韵逸趣。

建于宋代的沧浪亭,是苏州城里岁数最大的园林,斑驳中透出古远气息。那年,因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改革而遭罢职的苏舜钦,偶然经过这里,虽一片荒芜,却水色清碧、生机勃然,遂以四万钱买下这方宝地,一番植树栽花、叠山造水之后,这片荒地很快就变得无比旖旎。欧阳修曾调侃赠诗曰:“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几百年之后,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时,倏忽记起苏舜钦《过苏州》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诗句,他将欧阳修和苏舜钦的诗各取一句,合成一副绝配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拙政园几度分合荣衰

明正德初年,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旧址拓建为园,取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取名“拙政园”。引水入园,浚治成池,环水置堂楼亭轩共三十一景,打造出一个以水为主、疏朗淡泊、自然恬淡的园林。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豪赌将拙政园输给了阊门外的徐家。徐氏占有拙政园百余年之后,终因子孙衰落而园林渐废。明崇祯四年(1631),意在归隐的刑部侍郎王心一买下已经荒芜的拙政园东半部,建成“归田园居”。掘荷池,叠奇石,设栈道,再成山水互映、意趣无穷之园林。然而,时光流逝中,王氏也衰落了,至清道光年间该园再次荒废。清军占领苏州后,王氏第五代以两千金将归田园居廉价售予海宁人大学士陈之遴。经陈之遴重新修葺,园子重展风姿,极尽奢丽,苔枝缀玉,碧树垂金,奇花异木。但陈之遴长期在京,购园十年后获罪贬谪辽东,客死异乡,修葺后的私园并未享受一天。康熙元年(1662)拙政园没为官产,被圈封为宁海将军府,先后为王、严两镇将所有。康熙南巡时曾来此园,但因数十年数易其主,早没了昔时的幽美雅致。

乾隆初年时,除了王氏占据的东园,拙政园被割为“复园”和“书园”。中部复园归蒋棨所有,以藏书万卷、名流觞咏,盛名一时。西部书园建有拥书阁、读书轩、行书廊、浇书亭等诸胜,在新主太史公叶士宽修筑下回复一新。嘉庆十四年(1809),蒋氏复园为刑部郎中海宁查世倓购得,园中池堙石颓破旧不堪,经查氏修缮后再度焕新。嘉庆末年,此园又归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吴璥所有,并改名“吴园”。道光廿二年(1842),当江苏巡抚梁章钜手持恽南田的游园图踏进该园时,看到的却又是亭台倾圮、池馆萧条的景象。明正德以降的四百多年中,拙政园几度分合荣衰,说不完的悲欢离合,道不尽沧海桑田。

园林里,藏着江南全部风雅

避世的隐逸心态是成就古典园林的原因。明末苏州造园巨匠计成的《园冶》是中国最早也最完整体现江南人园林建筑诗意追求的著述,“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说的正是造园的原因。大隐于市,士族南迁,官员退隐,巨贾歇业,成就众多私家园林的诞生。亭台楼榭,曲折步道,暗香疏影,竹木清幽,移步换景,精致绝伦,再小的园子也要有水,有水就一定要有亭台楼榭,就要有石栏曲桥,特别少不了临水戏台,这样昆曲的水磨腔唱起来才澄明婉转清亮。在江南,清幽雅致的园林,只有和戏曲弹词一起,只有与诗词歌赋雅集,才算完整地构成了江南的审美趣味。

在那些通幽曲径、小桥流水、拱门花窗、梅兰竹菊里,在那些文人墨客和琴棋书画里,几乎藏着江南全部风雅。历史上,大约没有哪一个地方会像江南人这样如此迷醉于居家的园林化、精致化,也只有江南人才会如此尽致地将对诗意生活的全部想象融入日常家居与建筑。

园主爱诗尚文,诗词歌赋遂成了园林最好的注脚。“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的七绝精到地阐释了江南园林的“诗性”。而在清代文人江弢叔看来,江南园林本身就是诗:“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置身美轮美奂的江南嘉园,诗意扑面,无处不在,是想躲也躲不开的。

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

园林化的诗意生活,是江南文人士族阶层的生活梦想与江南地域文化审美结合的产物,既有“天人合一”的生存理想,也有都市人超越尘俗、放情山水的心灵诉求;既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向往,又有不放弃现世物质享受的俗欲。于是,闹中取静的私家园林便成了亦仕亦隐、身隐而心不隐的最佳选择。

清代大诗人钱泳说:“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藏”,成为江南园林设计的精要之则,园中套园,曲径通幽,碧水青山,桥锁烟水,面面有情,处处留意。建筑隐于高树奇石之中,近疏远隔,若即若离;“隐”与“显”才相得益彰。

与江南园林的“风雅”最相配的,自然是隐逸生活不可或缺的琴棋书画、梅兰竹菊、诗词歌赋……从苏东坡的词,到文徵明的画,江南园林中,诗意从来都不会缺席。在江南熏陶久了,爱吃肉的苏东坡也会宣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江南人将自己对生活诗意的理解和所有的想象,一并融入了园林构建之中。通过山石花木将美好的希冀化为园,结为林,园林便成了一首首凝固的诗,一幅幅流动的画。当我们走出寄畅园、拙政园时,才明白了什么是古人的“诗和远方”。

素朴简约的建筑,精致的构想,高雅的审美,与旖旎的美景,温润的气候,安逸的环境,无忧的衣食和温婉的情调一起,共同构成了江南的诗意生活。江南园林,既是时间的艺术,也是空间的艺术,更是人文追求的结晶。作为中国文化版图上永恒的青山绿水,江南不仅是一片最令人心仪的诗意家园,从园林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可以领略到的,还有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作者:庄若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