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为何爱看虚构的叶问战洋人

标签:
洋人叶问中国武术功夫片黄飞鸿娱乐 |
分类: ◈经典电影◈ |
观众为何爱看虚构的叶问战洋人!
回顾一下不难发现,自上世纪以来,几部堪称经典的功夫片,最终的表述主题都是以“打洋人”收尾,黄飞鸿、霍元甲、陈真、马永贞,再到今天的叶问……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功夫片半个多世纪以来一直依靠“打洋人”来成就经典?这个问题往复杂了说,要多复杂有多复杂;但要简单一点回答,其实就是由电影的商业属性决定的――作为一种商业行为,最大限度地争取消费者是任何行业首要目标。
70年代的李小龙,是第一个“打洋人”的传播者和受惠者;90年代的黄飞鸿,对苦心侵略中国的俄罗斯人说“两百年后中国人的命运,不需要你来操心”;2009年的叶问,打完日本人打洋人,将90年代就演配角的甄子丹捧上的“武打一哥”的位置。几乎20年出一个的功夫巨星,都和“打洋人”分不开关系。功夫巨星都是票房捧出来的,业内的决策者发现在各种形式的营销手段中,再一再二再三地证明了“民族主义”的好用,既然观众爱看,那就一直拍下去。
历史原因:民族主义的火苗生生不息
但电影业的商业诉求,仍然是建立在“观众收货”的这个基础上的。上述提到的几位电影里的英雄人物,所处时间段清一色的从清末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这段列强入侵备受欺辱压迫的半殖民地历史,是中国民众长久以来的痛楚,中国几代人的民族主义思想,大都也源于这一阶段。
此后若干年里,直到和平时期,民族主义的火苗在中国人的心里不但未削弱,反倒愈燃愈旺。时至七十年代,香港电影工业开始逐渐成形,终于有一天,一个叫李小龙的功夫小子横空出世,在电影里一脚踢碎了那块似乎压在中国人身上几辈子的“东亚病夫”牌匾,对于长期找不到情绪出口的人们来说,可想而知,这样的场面让他们的血液沸腾,仿佛出了口恶气,顿觉神清气爽两眼发亮,于是一批又一批的观众进入电影院……
香港民众的家国概念虽然因为殖民历史而有点模糊,但是60年代在英国政府管理下,所谓他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再加上当时警察收黑钱等违法行为没有约束,多数人内心是敢怒不敢言,这种生活中受到压迫的心情,在银幕上李小龙的张扬态度和高调行为里,忽然得到了释放。所谓民族主义,其实是一种对自己所处的位置的认同,难有祖国概念的香港人,忽然因中国武术这样一种神秘的文化渊源而找到了民族认同。这样一种认同,一直延续到90年代的《黄飞鸿》系列,也影响到了内地观众。
文化背景:希望中国功夫战胜一切西洋功夫
其实,光就电影本身而言,中国武术和西洋搏击之间的碰撞,在视觉效果上的确是一大创举,双方的内蕴和外功都截然不同,一个注重套路和技法,一个注重力量和速率。由此两者之间自然延伸出的戏剧碰撞也充满丰富的可能性。一些电影在这方面处理得当,效果的确非凡,例如徐克的黄飞鸿系列,借此对中西方文化展开大胆剖析,开阔胸怀和视野令人观后有酣畅淋漓豁然开朗之感。再如陈嘉上、袁和平以及李连杰三人联手的《精武英雄》,无论对武术,还是对文化,甚至人性(片中的外国人不再千篇一律地凶神恶煞状),都有着极富层次的剖析,堪称功夫片史上的巅峰之作。
其实只要查阅一下相关资料就可以得知,黄飞鸿、霍元甲、陈真、马永贞、叶问,这几个人之中,除了霍元甲有货真价实的“爱国武术家”称号,黄飞鸿、陈真、马永贞等人都是民间传说的人物,连民间故事里都找不到他们打洋人的相关记录。而叶问,编剧早就承认打日本人和英国拳王的故事都纯属杜撰。所以说,中国功夫是否真的能战胜西洋拳术,这一点并无事实的佐证。但在数十年来的功夫电影中,从来没有对中国武术产生过任何怀疑。从80年代的《少林寺》系列电影开始,观众对中国武术的崇拜和向往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说,通过无数次的功夫高手和洋人的对决,电影人和观众共同完成了一个“梦”,那就是中国功夫可以战胜一切西洋武术。你认为这一点是YY也好,是美好的期望也好,在李小龙之后,中国功夫确实也成为神秘的东方文化的代表,影响到了西方世界。这说明,YY得好,也能产生现实意义。
满足观众心理宣泄:掌声为“打洋人”响起
如果说好莱坞提供了多种形式的“造梦”来满足观众情绪的宣泄,例如恐怖片、科幻片、爱情片、战争片、喜剧片等等,那么在中国电影领域里,宣泄情绪的出口暂时还比较单一,功夫片里的“打洋人”显然成为比较重要的一种。
《叶问》开拍之前肯定没有想到,打个日本人会打出掌声来。应该说,对于日本人,中国观众的民族主义是最激烈的。在现实里,这股情绪很难得到宣泄,即使是以反应中日战争为题材的《南京!南京!》里,也没有为观众设置情绪出口。但在《叶问》里,擂台比武是整部影片的高潮。《叶问2》再次提供了这种情感出口,首先是洋人的趾高气扬,接着是洪金宝被打死,培养了悲剧和压抑气氛,最后是甄子丹扮演的叶问一血前耻以扬国威。大学生电影节点映时的多次掌声,应该已经说明了观众的某个穴位被叶问点了个正着。
《叶问2》不会是最后一部“打洋人”的功夫片,这样的招数短时间内在中国银幕应该还会好使一段时间,无论它反应出了当今观众的何种心理、无论它折射了当下中国电影的哪个侧面,关于中国武术和民族英雄的崇拜,应该还会继续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