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状信一尺多高,王益为何难倒?
(2008-06-26 19:45:07)
标签:
杂谈 |
分类: ◈财富宝典◈ |
作者:陈凤霞
告状信有一尺高!不能不令人惊叹:到底是王益的腐败行为太过隐蔽,难以为人所察觉,还是有关方面对这些告状信重视不够,查处力度不大,导致告状信越聚越多呢?
隐蔽一说显然难以服众。首先,告状信数量之多本身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其次,对王益被“双规”,许多人都称“不意外,认为不过是迟早的事”,就更说明这一点。由此看来,王益的腐败行为早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但对这样一个既不乏人告状,又不乏人知晓的公开秘密,为什么偏要一拖再拖,等到养“肥”了再“反”呢?那些过去告状人寄予厚望的举报信,反腐部门到底是否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呢?如此,又怎么向那些举报者交代呢?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已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有60%至70%的大要案是通过群众举报发现的。为了保护举报人和鼓励群众举报反腐线索,北京市检察院规定对匿名举报信将不允许进行任何形式的笔迹鉴定。重庆市检察院第一分院也建立了“密室举报”制度,半年时间已接待举报群众近百人,同比上升了55%。重视举报行为,已经成为我国现实反腐机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
曾经是腐败重灾区的香港,之所以能够建设成为今天国际知名的廉洁城市,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就是对腐败行为的“零容忍”,即哪怕只贪一元钱,哪怕是“曲线”打“擦边球”都不行。对于腐败行为,别说有一尺高的告状信,就是有一点蛛丝马迹,作为反腐部门,理当不放弃任何可能揭露真相的机会。猪是要等到养肥了再杀的,但对于腐败分子,任何疏忽和懈怠,只会助长他们的嚣张气焰,更会给国家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尺高的举报信,不仅仅是对腐败分子恶劣行为的昭示,更是对反腐部门工作力度的一次沉重而又严厉的警示。
来源:新华网
关于王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