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天路——2021年西藏自驾游(二十一)

标签:
9月27日新寨玛尼堆文成公主庙勒巴沟自驾游记 |
没到玉树前,只知道玉树是个青藏高原上的地级市,这次做行程攻略时,才知晓玉树不但有得天独厚、奇特秀丽的原始自然风光,更有许多富有民族特色和深厚历史底蕴的人文景观。且不论下属各县,单单州政府所在地的结古镇,就有勒巴沟、通天河、隆宝滩、结古寺、文成公主庙以及新寨玛尼堆等许多景点。规划好一日游览线路后,我们首先来到的是距结古镇以东3公里处的新寨玛尼堆。
新寨玛尼堆全名“嘉纳玛尼石经堆”,始建于公元1715年,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纳活佛多德松却帕旺所创建,所以也称为“嘉纳玛尼堆”。玛尼堆藏语称“多崩”,意为“10万经石”。据有关史料记载,嘉纳活佛祖籍西藏昌都,自幼潜心向佛,足迹遍布印度及藏区各朝佛圣地,曾先后在峨眉、五台等佛教圣地学经礼佛二十余载。200多年云游至结古新寨村,在一眼清泉中发现一块自显六字真经的佛石,遂立志修建玛尼石堆,以此弘扬佛法。此后僧侣信众纷纷响应,凿石堆经,渐成风气,日积月累,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已堆集的玛尼石有25亿之多,六十年代后期浩劫时期遭破坏散失许多,1986年重新开放后,经信徒们虔诚收集,刻凿,经石数量与日俱增,至今也有20多亿块。2002年,嘉纳玛尼石经堆因其数量之多,雕凿时间之长,堆积规模之大被载入吉尼斯世界记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玛尼石堆,而新寨村则被誉为“石经城”。
石经城
走近眼前这一令人叹为观止的玛尼堆,无数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大如桌面,小仅鸡蛋,表面镌刻着佛像或经文的玛尼石,堆积成一座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3米、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石经城。整齐的玛尼石墙、门巷上挂满了印有经文、佛像的彩布,城中红色神塔高高耸立,庄严神圣。尤为珍贵的是其中几万块刻有律法、历算、艺术论述和各种佛像的玛尼石精品,有的将整套的佛经完整地刻在很多块石头上,甚至包括封底、封面,组成一套套“经书”。据说玛尼石上刻的经文有近200亿字,堪称“世界第一石刻图书馆”。还有一座大法场、一座大经堂、两座佛堂、10个大转经筒、300多个小转经筒、十几座佛塔和大型佛雕像沿石经墙而建,浑然一体,美轮美奂,令人震撼,其中大经堂内还供奉着一世嘉纳活佛塑像和那块神奇的自显玛尼石。
一世嘉纳活佛
看完世界最大的玛尼石堆,原路来到结古寺。结古寺藏语名“结古顿珠楞”。公元前175年左右,第九代藏王布德贡加时期,象雄族的木加瓦罗珠等人创建结古寺的前身,苯教永忠囊琼寺。公元636年,文成公主带着释迦牟尼佛像驾临此处,抛洒手中的花朵给此处赋予了加持,佛法由此开始兴盛。公元1276年,帝师八思巴经过玉树,他预知萨迦教法将在该寺广弘,于是建大殿并供养了许多殊胜的缘起物,自此,结古寺开始传承藏传佛教的萨迦教法。公元1459年,萨迦第九十代法王来到玉树,正式将结古寺命名为嘎结古丹智林,成为了康区最重要的萨迦派寺院。
在结古寺内停车场停好车,顺路走进旁边的弥勒千佛殿,佛殿不大,殿内僧人们正在做早课,正中供奉有弥勒佛,其它还有宝帐怙主、四臂圣主、吉祥天母、金刚亥母、自现白度母等佛像,四周密密麻麻的小佛龛内都是各种鎏金小佛,墙上还悬挂着颇有年代的唐卡和藏式短刀等。最吸引眼球的是殿前的一个驯鹿标本,四蹄抓地,眼中炯炯有神,警惕地注视前方,粗大开叉鹿角上还挂着几条红白哈达,看上去栩栩如生。
驯鹿原体标本
藏族短刀
沿着弥勒千佛殿旁阶梯向上来到小山顶上“三界尊胜大经堂”旁的观景台,北面是依山而建的结古寺,各式殿堂、僧舍在山势起伏之间错落有致,如层层楼阁相互堆叠,高耸于山岗之上。满眼都是萨迦派典型的黑白红三色,分别象征着:文殊菩萨、观音菩萨、金刚手菩萨。而南边山下,四周当代山延绵起伏,簇簇白云在空中缓缓游动,群山之间是一座有着浓郁藏文化的现代玉树新城,巴塘河从城中蜿蜒穿过,流经格萨尔王广场,倒映出那座纵马驰骋的格萨尔王铜像,雄浑健美,极具张力。
三界尊胜大经堂新建于2009年,大地震时刚完成地基建筑,2019年8月4日建成并举行开光法会。据说大经堂内富丽堂皇,精彩纷呈,珍藏有《甘珠尔》和《丹珠尔》等各种经典近万卷。另有八思巴所赠释迦牟尼唐卡、护法面具和檀香度母、古印度铃杵、传为格萨尔用过的钗钹和扎武部落从故居象雄带来的宝刀等许多珍贵文物。只是大经堂一般平日都不开放。从大经堂左侧上二楼,楼梯口及窗台上有放置有驯鹿、牦牛及棕熊等原体标本,楼上有法王泉眼殿、热达佛和镇魔护法等佛殿,殿内各种护法神像色彩斑斓,獠牙瞪眼,面目凶悍,令人望而生畏。
让人畏惧
展翅欲飞
再沿下山石阶来到位于结古寺中央的“都文桑舟嘉措”经堂,这座经堂始建于1744
萨迦初祖贡嘎宁布
俄尔堪钦金刚上师贡嘎桑布
大成就者仁青坚赞灵塔
驱车离开结古寺,来到位于结古镇南端的“玉树抗震救灾纪念馆”。纪念馆由格萨尔王宾馆遗址、地震纪念陈列馆和感恩广场三部分组成。“格萨尔宾馆遗址”整体保留于地表;地震纪念陈列馆隐于地下。新旧建筑“一隐一显”,突出遗址本身的视觉震撼力和纪念意义。融合玉树当地民俗建筑的空间和材料特点,以“方”和“圆”为基本元素,暗合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自然观;以“纪念之丘”、“纪念广场”、“重生之墙”和“祈福之庭”为单元,架构完整的空间序列,营造出宁静、庄重的观展氛围,籍以传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哲学。
在前往文成公主庙途中相遇了位于贝纳沟口旁边的禅古寺。禅古寺全称“禅古扎西求林寺”,“禅古”意为“花石头”,寺名缘于附近的一块花色磐石。该寺始建于公元1160年,由噶玛噶举派创始人都松钦巴•却吉扎巴曾来创建,建寺后,接手贝纳沟内文成公主庙的维修建和管护,从此享誉于世,迅速成为玉树地区著名的噶玛噶举派寺院,极盛时僧众达万余,有“万僧之寺”的美名。现主要建筑有大经堂、佛殿、闭关精修所、护法神殿、僧舍、讲经院等及佛塔11座,还收藏有《甘珠尔》、《丹珠尔》等佛经3万余卷,大小佛像不计其数。我们抵达时,寺内所有的僧众正在撤除刚结束的“第十八届雪域噶举辩经大法会”的会场,原来昨天傍晚满街的各地僧人都是来参加这个大法会的,寺外殿内一片忙碌,见此情景也就没了游览兴致,拍上几张照片后,直接进入贝纳沟,来到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庙又名“贝大日如来石窟寺”,唐贞观15年(641年),文成公主进藏和亲,贝纳沟是她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除了给当地藏族同胞传授了开荒种田、织布、酿酒、歌舞等技艺外,为感谢神灵保佑其一路平安,还亲自率领工匠,在沟内的悬崖峭壁上刻下了数十尊佛像和许多佛塔,庙宇内的九尊佛像据说就是当时遗留下的古迹。公元710年,唐蕃第二次联姻,金城公主嫁藏王赤德祖赞。途经此地时,见这寄托文成公主心愿,精心雕刻的佛像受到风雨剥蚀,乃令侍从工匠和当地匠人一起修盖庙宇,并对佛像进行加工粉饰,并赐名为“文成公主庙”,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唐蕃古道上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也是青海境内最早佛教摩崖大型浮雕群像。
文成公主庙坐北朝南,面临溪流,幽雅清静,风景绮丽,既有藏传佛教寺院的神韵,又有唐朝宫庭的风格的文成公主庙紧贴百丈悬崖,金光闪闪的屋顶光芒四射。庙四周所有的悬崖和面积较大的石头上都刻着数不清的藏经,旁边还有一座未开放的,具有唐代建筑风格放“文成公主纪念馆”。走进庙门,里面是一个不大的院子,正中为佛殿,两侧各有一尊观音菩萨和玄奘法师的立象,殿门口立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碑。不大的佛殿分里外两进,外殿摆放着各种刻有佛像浮雕石板和石刻经文碑,以及僧人信众所供奉的许多酥油灯。里殿就是保护唐代九尊摩崖浮雕佛像的殿堂。正中莲花座上,高约7.3米的大日如来佛,头戴朝冠,两耳佩有垂至两腮的金环,身着唐代盛装,双手自然交叉,垂放腹前,双腿盘坐,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神态端庄稳重。由于佛像衣冠有浓厚的唐代色彩。加上面容娴静慈祥,具有女性特征,所以被很多人误会是文成公主的塑像。相传此佛像与供奉在拉萨大昭寺内的释迦牟尼像具有同等的加持威德。
在大日如来佛的两侧,各有四尊高约4米的侍者佛像,上下两两排列,立在小莲花座上,同样头戴朝冠,身着唐装。在主佛与侍佛之间,排列对称协调,整齐有序,尊卑分明,生动地表现了古代那种主仆之间、师徒之间鲜明的尊卑关系和等级关系,但也不过分降低佛门弟子的身份。而里殿墙上,则绘有二位活佛以及竹笋、石榴、棉花、宝镜和馒头的壁画,记录了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
石刻经文
内殿殿门
大日如来佛
侍者佛像
“山玛尼,水玛尼”,这是当地藏民送给勒巴沟的美誉,意思就是无论山上或水中的岩石都是玛尼石。在这条距玉树市30多公里处的通天河南岸,风景优美的高山深谷内,有着许多历经千年风雨的摩崖石刻,相传是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先后进藏途经此地时留下的历史文化遗迹。沟里还有当地佛教信徒近、现代刻凿的满山遍野的宗教文化石刻;这些对研究唐代藏汉关系,观赏佛教石刻艺术风采,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2006年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从文成公主庙继续东行约20公里,穿过一片黄叶林,便进入奇峰危崖高耸,林木苍翠秀丽,风光神奇迷人的勒巴沟。只见在遮天蔽日的丛林中,一条清澈的溪流蜿蜒而下,时而平缓流动,时而浪花飞溅。而无论是在陡峭的崖壁上,溪流里,也不管它是暴露在天日之下,还是浸润在涓涓流水之中,或掩藏于绿草翠叶之间,几乎所有裸露的石面都刻有佛像、六字真言或其它经文。走近溪边,只见溪水中满是各种各样的“水玛尼”,大的如桌面,小的似巴掌。还有许多彩色玛尼石,尤其是集中对方的红色玛尼石,在清澈的溪水中显得格外耀眼。据说,将玛尼石放在溪水中,是为了让美好的祝福随着溪水流入通天河,带向远方。所以有人说,勒巴沟是“世界上唯一淌着文字的河”。
山玛尼
模糊不清
离开勒巴沟,沿金沙江向北走约6公里,来到巴塘河与通天河交汇处。这里也是通天河与金沙江的分界点,清澈的巴塘河水与浑浊的通天河水相交处形成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再往前不远处,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晒经台”。当年,唐僧一行经过通天河,由于老元龟的捉弄,将从西天取得的经卷掉在河里,师徒们慌忙中打捞出了一些,晾晒于河边的岩石上,结果连经上的字都沾在了岩石表面,如今岩石上依稀可见一些经上的梵文,当地藏族牧民还在晒经台周围,挂起经幡,垒起桑台,经常在此敬佛祭河。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位于前面不远处的通天河大桥旁,由花岗岩雕成,碑体高6.621米,象征长江正源地各拉丹东雪峰6621米的高度;纪念碑基作面积363平方米,象征三江源保护区36.3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基座高4.2米,象征三江源4200米的平均海拔;碑体由56块花岗岩堆砌而成,象征中国56个民族;碑体上方两只巨形手,象征人类保护“三江源”。整个纪念碑造型美观,寓意深远,气势宏伟。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纪念碑于2000年8月19日正式落成揭碑,标志着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正式成立。
桥头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