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境天路——2021年西藏自驾游(十九)

标签:
9月25日格绒佛塔香龙沟宗郭寺自驾游记 |
囊谦,藏语意为“内大相”,是吐蕃时期的职官名称。据《囊谦王世系谱》记载:珠氏家族的后裔直哇阿路携其家眷及部分属民由今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折多山一带迁入玉树南部,据说其祖先吉乎·祜隆荣布曾担任过内地某王朝的内大臣,为纪念祖先的荣耀,遂以“囊谦”作为部落名称。囊谦是青海省的南大门,地处青藏交接之地,山高路远,号称是三江源头小江南。县城很小,城内也没什么景点,大部分都分布在崇山峻岭之中,由于交通不便,除了自驾客外,少有游人光顾,更看不到旅游团的踪影,因此还保存着过去那种静谧安宁的生活状态和原生态环境。
清晨从酒店出发,首先来到位于县城西边的格戎佛塔,这是囊谦县的标志性佛教建筑。据史料记载,古印度阿育王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涅槃两百周年,以佛祖法身舍利作为内藏品,在世界各地修建了八万四千座佛陀舍利宝塔。其中十九座分布在中国境内,而囊谦的格戎佛塔就是其中之一,又名阿育王格戎佛塔。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据说里面原有的佛陀舍利地宫从未被打开过,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格戎佛塔院门为四叠层山形门楼,楼檐中大部分都是标的藏文名称,用汉文的只有一个“囊谦诺岭”。经查,诺岭是藏语“诺布岭”的音译,意为“至宝院”,指的是院内佛塔中藏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走进“至宝院”,正中立着一根印有“阿育王柱”的大理石柱,石柱顶端雕刻有三只狮子,下面有一块藏文解说碑。左边是一尊高大的无量光佛像,通体金黄,盘膝跌坐于莲台,在阳光下闪耀生辉,无比庄严肃穆。旁边还有两尊站立的护法神,胁侍无量光佛左右。佛像下是无量光佛殿,供诵经祈福。佛像右侧就是那座用五种不同的造型层叠而起的五层格戎佛塔,上有金色塔刹,周围500座金色小佛塔环绕。佛塔内底层中央为阿育王塔旧址,旧址下即是从未被打开过的佛陀舍利地宫,周围用玻璃挡墙围绕保护,并且被永远封存。塔内还保存有历代祖师金身佛像、唐卡与古老的经卷等尊贵文物。经历2300多年的风风雨雨,格戎佛塔早已破败不堪,幸得囊谦楚协寺第八世活佛萨卓仁波切悲悯众生疾苦,发愿于2015年重修格戎佛塔,才成如今壮观之模样。后面则是近年来由萨卓仁波切亲自设计的察察塔,里面据说藏有500万尊的佛像擦擦。
据说,格戎佛塔是改善当地风水的重要佛塔,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雪域各地修建改善风水的大小庙宇时,曾在此塔旁边修建过一座庙宇,现为西藏昌都寺的前身。
阿育王柱
佛像墙
大经筒
从格戎佛塔出来沿224省道西行约25公里,来到有着“国家级重要的地质遗迹”之称的香龙沟。这是一条长约15公里的峡谷,峡谷内有各类地质遗迹景观近30处,其中核心地质遗迹景观以高山峡谷和高寒岩溶地貌为主,水体地貌为辅,拥有青藏高原少见的峡谷丛林景观。峡内地势险峻,谷中有谷,峡中有峡,奇峰异洞,潺潺流水的吉曲河穿峡而过,山水相映,令人叫绝。
除了地质景观外,香龙沟还有着丰富的摩岩石刻岩画艺术。自元代以来集中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佛像岩画为一体,低至岩壁根下,高至峭壁之巅,大者数米有余,小者寸尺见方,只要是稍微平整的石壁,大多都刻有佛像和六字真言。石刻岩画刻工细腻、线条流畅,十分精美。无论是古朴的还是典雅的,无不显示着三江源头丰厚的文化内涵和悠久独特的地域特色。
在香龙沟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公路右侧岩壁上巨大的“六字真言”及莲花生创世真言等巨幅石刻。进入香龙沟不远,在左侧岩壁下有一石洞,内有许多小石块,当地人称为慈母恩情洞,据说向洞内投掷石块,如果石块进入洞内不落,则视为对母亲极为孝顺,是个孝子。
在峡谷中间的关隘绝壁上,多处呈现大片块状金黄色锈斑,右侧崖壁上长有许多柏树幼苗,当地人称此处为格萨尔王射箭场。相传2000多年前格萨尔王在此地与众将比赛箭术,他令众将站在左侧崖壁上向对面石壁射箭,箭矢落到处便长出一颗颗小柏树,格萨尔王见后极为高兴,便取出黄金犒赏众将,在奖赏过程中许多金粉洒在崖壁上,从此在崖壁上出现了金黄色的色斑,直至今日,给人许多丰富的想像。再往前,峡谷右侧石崖上出现一个天然形成的石洞,人站在地面向洞内远望,可看见一座石像,似观音菩萨打坐,故当地人称此洞为观音菩萨洞。但不知为什么,洞前新修的佛殿崖壁上,主供的崖壁画却是莲花生大师。
香龙沟尽头的悬崖石壁上,有上下两股清泉喷涌而出,形成一个“人”字瀑布后跌落于石壁底部的泉池中。此瀑布名曰“珠姆曲萨”,意为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浴池”,相传这里是当年格萨尔王妃珠姆的“浴池”,珠姆未出嫁之前,常在泉边梳洗打扮,因此留下很多佳话。而当地人又将其称为“香龙曲卧印拉杰丁”,意为这是具备“八功德”的水,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净,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饮不伤腹。认为此水能够平衡人体所需营养,能缓解胃病以及因高血压、缺氧等引起的头疼。尤其妇女用此水洗头,有养颜、润发之功效。对于“珠姆曲萨”,当地还有一种传说:“囊谦千户时代,上下两股泉水与囊谦千户和各百户的时运有关,如果上面的泉水旺盛,则表示千户的时运很好,千户所辖的地区风调雨顺,而下面的泉水旺盛,则表示各百户的时运很好。
出了香龙沟,开始翻越海拔4712米的肖容多盖拉山垭口,千回百转的山路旁,时不时都有让人惊喜的美景,站在垭口远望,巨大的山峰令人心生敬畏。下垭口,在山下拐入前往吉尼赛乡的828县道,想去游览达摩沟奇特的石林地貌。由于达摩沟网上资料极少,也没有确切的线路指示,抵达吉尼赛乡后,先找到乡卫生院懂汉语的工作人员了解达摩沟石林和前去路况。也许这真是一个极小众的景点,连他们自己都没有去过,也不知道这些石林是否值得观赏,而去达摩沟需走20多公里砂石土路,沿途又没有任何路牌指示,除非有当地人带领,否则极难到达,无奈只能放弃。
离开吉尼赛乡,过解曲大桥,进入达那河谷。这里属于大香格里拉区域及澜沧江的源头地区。虽然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砂石土路又坑洼不平,崎岖难行,但沿途的峡谷、河流、奇峰怪石、森林、雪山、温泉、古村落和草原牧场等瑰丽的原始自然风光逐一展现眼前,让大家惊喜不已,不时停车拍照。翻过几座小山,按照路牌指示,来到位于然察大峡谷口山顶悬崖上的宗郭寺,
宗郭寺亦称“杰热杂宗郭寺”,位于吉尼赛乡西约6公里处,属巴绒噶举派,主寺为今本乡拉洽寺。《巴绒金鬘》中载:杰热杂宗郭寺为康区18座巴绒噶举派寺院之一,萨迦派始祖萨钦•衮噶宁布(1092—1L58)和火译师嘎洛杂哇圆寂于此,并建有舍利塔。原囊谦千户家的丛洒活佛一度于该寺旁石洞中住修,故又称该寺为“丛洒宗郭寺”或“丛洒拉隆寺”。
沿着陡峭的盘山土路爬到悬崖前狭小的停车场,眼前的山峰像一双合十的佛手,似乎是在默默祈祷着,又或许是欢迎着远道而来的客人。再沿石阶梯翻上悬崖顶,上面是一片黄绿相间的缓坡草地,草地边缘则是万丈深渊,古老的小寺庙就在风景绮丽的悬崖峭壁下,别看它小,这里可是是胜乐金刚的坛城,也是莲花生大师、益西措嘉佛母等大成就者们闭关修行的秘境。小小的佛殿内供奉着莲花生大师等佛像,没有金碧辉煌,也没有光彩夺目,四处静悄悄的,却掩饰不住神山仙气的神秘感。二座圆寂高僧的古灵塔静静伫立在寺旁,与山顶和佛殿周围飘扬的经幡一起,为宗郭寺平添了几分禅意。而山下则是一大片美不胜收的山水田园风光,那是坐落于解曲河畔山坡上,被称为“人间仙境”的吉尼赛乡麻格村,村庄古朴安详,仿佛凝固了历史,传递着远古的文化信息。
始祖萨钦舍利塔
优美造型
离开宗郭寺,828县道进入了然察大峡谷,峡谷内景观奇特,浑然天成,集“险、秀、雄、奇、幽”于一体,是典型的山间河流深切河谷地貌。澜沧江的支流之一的解曲穿峡谷奔流向前,峡谷内两侧山势奇特,怪石嶙峋,松、柏及各种灌木在石缝、悬崖峭壁间傲然而生,其间河水湍急,水声轰鸣,浪花飞溅,一路景致变幻如画。出然察大峡谷,沿解曲河谷继续前行,两岸山峰如峭,山间草坪如茵,不时还有茂密的松柏林,清澈的解曲自山脚缓缓流过,两岸河柳和灌木丛密布,锦绣风光,着实迷人。
转过弯来,山腰间闪现出几座金顶红殿,路边牌楼上书“达那尼众扎西曲林”。难道这就是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英名相连而享誉康区的达那寺?拉开虚掩牌楼前的铁丝网,驱车入内,来到佛殿围墙后门,可时间已近下午5点,佛殿已经关门不得入内,问路旁僧尼,才知这里是达那寺下属的一个尼姑庵,而达那寺还在前方2公里外,大家商量还是先去达那寺温泉投宿,待明早再去游览达那寺。
穿过一个飘满经幡的小垭口,到达位于吉尼赛乡瓦多村的解曲河边的达那寺温泉。泉水从一座突出的小山包顶端汨汨而出,再沿下面洁白光滑的钙化石坡分7路流到坡下7个天然石坑里,每个坑均深一米左右不等,成自然光滑的圆形,直径约70cm,恰好可供一个人坐在里面,成了泡温泉最理想的池子。每个池子内都有藏民在泡澡,伸手试下水温,大约50~60,据说水中含有大量的矿物质,对关节炎、皮肤病等具有很高的医疗价值。每个池子内都有藏民在泡澡,温泉四周有三、四家宾馆客栈,便宜的三、四十元,贵的两百上下。在达那寺开设的“温泉宾馆”挑了两个最好的标间,但里面的设施也还是很简陋,还没有热水,就是这样的条件,260元的房价,主管僧人还不肯给我们优惠,谁让这里是方圆百公里范围内唯一的住宿点呢。餐饮就更别提了,看着黑乎乎、脏兮兮的食材根本就没了胃口,好在附近还有小卖部,买上几桶方便面对付了事。再去温泉看看,寒风中依旧还有藏民在那里泡澡,7个坑池仍然座无虚席,自己也就死了泡澡的念头,回到房间早早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