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齐鲁——2021年山东自驾游记(六)

标签:
6月5日青岛八大关老城自驾游记 |
算起来已是第三次来青岛了,前两次分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和九十年代末,可惜因为种种原因都是匆匆而过,未能好好游览过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此次前来自然是要尽可能领略青岛的迷人风光和其厚重的历史底蕴。用完早餐后,打的直奔青岛最具代表性的景点“八大关”景区。
八大关风景区始建于二十世纪初,至三十年代基本形成,因其8条街道以我国重要关隘命名,故称“八大关”。即韶关路、嘉峪关路、函谷关路、正阳关路、临淮关路、宁武关路、紫荆关路、居庸关路(现已增为十条路,另两条为武胜关路、山海关路)。沿汇泉湾和太平湾形成方圆数公里的海滨风景区。每条路所植行道树各异,与各色建筑相映成趣,正阳关路紫薇夹道,紫荆关路雪松成列,韶关路碧桃吐艳,宁武关路海棠缤纷。“八大关”的建筑多为独立院落别墅,汇聚了俄、英、法、德、美、丹麦、希腊、西班牙、瑞士、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各式建筑风格,故有“万国建筑博览会”之称。著名建筑有“花石楼”、“公主楼”等,1996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首先来到的是花石楼,这座建于1930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宸等设计的欧洲古堡式建筑,其外观融合了罗曼和哥特式建筑风格,内部设计则体现了巴洛克和洛可可是的艺术魅影,在八大关诸多建筑中极具代表性。源于楼的主体采用花岗岩砌成,又加以滑石装饰的缘故,“花石楼”因此而得名。又因为原业主曾是侨居上海的俄国著名报业商人涞比池,故官方的正式名称为“涞氏旧宅”。
花石楼
此楼建筑面积777.15平方米,高5层,地下层设有厨房和佣人房,一层为会客室、办公室和餐厅,二层是主人卧室,三层设书房、客房和咖啡室,最顶层的塔楼设瞭望台和观海台,侧有铁顶尖。由圆形和多角形组合而成的建筑物正面造型,别致有序。而既可用于栽花,亦可用作晚间燃火照明的楼门台阶下花岗岩石尊,足见设计者之匠心。楼下石阶分为两层,上层六级,下层九级。院内面积4.5亩,广植花木,过去曾还有过马房和球场,院东角有一欧式圆亭,可在其间眺望海滨风光。
花石楼独特的建筑风格,一直受到国内外文艺界人士的青睐,许多影视剧的拍摄都曾以此楼作为外景地,如《神圣的使命》、《白雾街凶杀案》、《总统行动》等。老辈青岛市民更习惯称其为“蒋公馆”,1946年至1949年间,蒋介石曾两次来青岛并下榻在这里。解放后,花石楼成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董必武、陈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在此下榻,陈毅元帅还在此写下了著名诗篇《初游青岛》。
旋转楼梯
花窗
沿着山海关路、正阳关路一路逛去,来到位于居庸关路中段的“公主楼”。小楼由一座尖塔与不规则斜顶屋组成,南部有方型平台;就像是童话故事中的常有的模样,精巧可爱。该楼建造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为丹麦式建筑风格别墅,占地近千平方米,建筑面积721.98平方米。主楼为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花岗岩砌基,屋脊双面陡坡呈尖耸状,开有可远眺海滨的气窗,墨绿色粉刷墙面上的楼层窗外,由白绿色马赛克嵌饰框边,南部有宽敞的方形露台,建筑造型简捷、流畅、精巧、活泼。室内有壁橱、质地考究的木扶梯、地板及墙裙,房间小巧明亮,起居设施完备。室外西南有宽阔的庭院,里面安放着安徒生童话故事里面的一些人物雕像,与主建筑一起营造出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高雅、醒目、别具一格。
据说20世纪20年代,丹麦王子到青岛,经过八大关时见到此处景色怡人,濒临大海,适宜于度假休养,遂令丹麦驻青岛领事在此购地,设计建造了这座丹麦风格的建筑。原拟请丹麦公主来青岛避暑时居住,但丹麦公主未曾成行,倒成为丹麦王子阿克瑟王子和妻子玛格丽特公主的度假别墅,该楼也就被称为“公主楼”。
“公主楼”的对面为西班牙风情馆,门牌号为居庸关路11号。这座小楼建于1940年,两层砖木结构田园别墅,建筑面积752平方米,原业主是俄侨胞姚协甫,设计师为中国的福生和俄罗斯的尤里甫。小楼浅黄色的外表看似貌不惊人,但整体造型却显精巧别致,南立面的罗马柱拱券墙体构成了一层敞廊,并支撑起二层的露台,砖红色的墙体镶边和乳白色的镶砖相映成趣,一层敞廊与二层楼阁的高低错落间仿佛拥有了音乐的韵律,匀称的比例凸显出设计上的巧妙与精湛。庭院内最具代表性的雕塑是动感十足的斗牛铜雕,院墙上则是由西班牙文化元素的红酒、奔牛和吉他共同构成的砂岩壁画浮雕。在1200平方米的院落中,一座小型的舞台,则成为游人鉴赏地道的西班牙弗拉门戈艺术的窗口。
小楼内部陈列几乎概括了西班牙国度的文艺精髓,一楼大厅通过图文向人们一一呈示了西班牙王国的历史传承、西班牙语的特色以及包括西班牙文学大师在内的西班牙国粹。南侧展厅专门设置了西班牙骑士展室,专题介绍中世纪欧洲骑士精神文化。二楼设有西班牙吉他展室,展示了六把在西班牙收购的名家制作的老吉他。还有西班牙绘画大师作品展室,室内陈列了复制的世界排名前列的西班牙绘画大师毕加索、戈雅、维拉斯贵兹等人的精品绘画。并按照欧洲传统文化艺术沙龙的意义,设有文化沙龙“情景重现”。
十八世纪手工镶铜陶罐
维尔切斯伯爵夫人
圣灵感孕
从西班牙风情馆出来后,就去寻找“蝴蝶楼”,这个地方步行有点距离。一路上,看见一栋栋小洋楼林立,幽静的马路纵横期间,路旁树木葱郁,不远处大海碧波荡漾。就在山海关路与汇泉路的交汇口,有一座欧式且具有折中主义风格的别墅,南面朝海,在法桐和松柏的掩遮中显得安然谧静。这座建于1934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臣和俄国建筑师拉夫林且夫设计的小洋楼,因1935年由洪深编剧、张石川导演、胡蝶主演的电影《劫后桃花》在这里拍摄。而被人们称为“蝴蝶楼”。胡蝶曾在自传中回忆道:“渐显,青岛景象,炮台环山而立。港口内,巨轮停泊,火车直驶轮旁装卸货物。市区,街道整洁,高楼大厦,建筑华丽。显出青岛市区的欧式建筑。淡出。渐显,一幢豪华富丽的花园洋房坐落在一条林荫大道,铁铸镂花的大门旁悬挂着一块牌子,上书‘六合祝公馆’,《劫后桃花》的片名在‘祝公馆’兴盛繁忙的背景中显出。”
进入蝴蝶楼院内,绿荫掩映中的粉色二层小楼映入眼帘,周围是高高的石砌围墙,院子东边一排红瓦平房的墙壁上悬挂着犹如历史长河的电影胶片塑像,张贴着旧时的“劫后桃花”电影海报,电影发明者卢米埃尔兄弟的照片,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剧等。北边的空地上,周围松柏挺立,中间是电影拍摄人员拍片时的塑像,还有一只蝴蝶,都栩栩如生,如临拍摄现场。再从室外楼梯登上二层楼内,里面是胡蝶当年居住过的客厅和卧室,彩色的玻璃红木框的门窗,典雅的大床,墙壁上悬挂着胡蝶四张不同的彩照,房间显得华丽而又典雅。客厅墙角处摆放着一个老式的大喇叭留声机,仿佛能听到那个年代的流行老歌在耳畔回响。而一楼各展室的布置,感觉更像是与蝴蝶有关的小型电影博物馆,里面陈列着拍摄电影用的一些器材、胶片等。在“洪深工作室”,能了解到1925年诞生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31年拍摄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等。青岛与中国电影室,会看到青岛不仅是影视剧的拍摄胜地,而且还有诸多的剧作家、导演、演员成名于青岛。
影星蝴蝶
命运多舛
离开“八大关”,打的来到小鱼山公园,这是是青岛第一座古典风格的山头园林公园。山头不高,海拔约60米,面积2.5公顷,因为附近有条鱼山路而得名。在此凭高远眺,自西向东可以看到沿海的一系列美景: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水族馆、汇泉湾、第一海滨浴场、八大关等,被人们誉为俯瞰青岛市区和海滨风光的最佳处。
览潮阁
出小鱼山公园,沿着鱼山路一路下山,在网红墙附近的“鱼山小院”用过午餐,再沿龙江路逛到位于信号山东麓的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沿途除了各色黄墙红瓦的别墅小楼外,还有许多名人故居,如童第周、赵太侔、杨振声等。如果是在别的城市,这些知名的教育家、艺术家的故居早就修整一新,作为景点对游人开发。可是在青岛,却只是在院门口订上一块牌子,将其作为历史文物而不被拆迁而已,青岛深厚的人文底蕴可见一斑。
我在转角等你
德国总督楼始建于1905年7月,落成于1907年7月,由德国建筑师维尔纳•拉查洛维茨设计。起初是德占时期胶澳总督的住宅,两任总督奥斯卡•冯•特鲁伯和麦尔•瓦尔戴克曾在此居住。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总督楼成为胶澳商埠督办官邸。1934年,当时的青岛市长沈鸿烈将总督楼命名为“迎宾馆”,成为青岛最高级别的接待宾馆。解放后这里成为了接待国家元首和外国贵宾的重要场所,接待过毛伟人和一些来青的外国元首及政府首脑。1999年,改建为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并对外开放。
在采用德国威廉时代新罗马风与青年风格派相结合的基础上,总督楼还融进了古典主义、洛可可、城堡式、中国式等多种建筑元素。外墙以黄色为基调,局部以花岗岩石料作装饰,顶部石料雕以美丽的图案,于粗放之中见精巧。米红色筒瓦、蓝色鱼鳞瓦、绿色牛舌瓦铺设的楼顶,使得整座大楼更显精美别致。在建筑艺术的包容、协调、与纪念性上堪称典范。1957年环绕总督楼所修建的围墙,形成了占地面积达86000多平方米的庭院,高大的苍松劲柏,与低矮的果树花木,加上宽敞的草坪和密密的爬墙植物,将大楼掩映一片翠绿之间。
浴室
看过美轮美奂的总督楼,再沿龙山路逛到江苏路基督教堂。这座建于1908年的典型德国古堡式建筑,由德国建筑师罗克格设计,风格凝重粗犷,线条清晰简练。坚固厚重的墙壁、半圆拱形花岗岩窗框、陡斜的红色屋顶以及绿色尖顶都给人一种宗教建筑特有的美感。教堂并不大,它是由钟楼和礼拜堂两部分组成,礼拜堂内部较为简单,尽头有一圆形窗户,窗户前简单摆设着一个较大的十字架。而与其他教堂有所不同的是,教堂中的管风琴是摆放在进门处的二楼。再沿旋转阶梯登上钟楼,里面有一个被玻璃罩保护起来的大钟内部机芯,带动楼外钟面指针精准报时。据说这个大钟内部机芯仍是当年原件,历经100余年仍能可靠工作,可见当年工艺之精湛。
从基督教堂北门出去,走沂水路、湖北路,途径迪德里希别墅(已改为上茂酒店)、海军营部大楼旧址、胶澳总督府等百年建筑。可惜这些建筑均为开放,只留下或典雅、或庄重的外形供游人欣赏。
来到位于浙江路圣弥厄尔天主教堂,这座青岛第一座天主教堂始建于1932年,由德国设计师毕娄哈依据哥特式和罗马式建筑风格设计,建筑面积6301.54平方米。教堂以黄色花岗岩和钢筋混凝土砌成,表面雕以简洁优美的纹案。窗户为半圆拱形,线条流畅,显得庄重而朴素。大门上方设一巨大玫瑰窗,两侧各耸立一座钟塔,塔身高56米,为新中国成立前山东省最高建筑。红瓦覆盖的锥形塔尖上各竖立一个4.5米高的巨大十字架,塔内悬有四口大钟,一旦钟乐鸣奏,声传数里之外。这座教堂是青岛地区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中国唯一的祝圣教堂。2006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圣弥厄尔天主教堂
圣母玛丽娅
凭转业证免费进入教堂,里面是一个高达18米,可容千人的宽敞明亮的大厅,色彩斑斓的玻璃花窗透射出柔和的光线。大厅东西两侧设有走廊,大厅正前方设有祭台,厅的穹顶绘以圣象壁画,配之穹顶上的圣像壁画,庄严美观,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后方二楼原曾有亚洲最大的一架管风琴,2400多个音调,相当于一支乐队,可惜在那特殊年代被毁。整个装饰系采用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形式,显得格外富丽堂皇。
忏悔室
劈柴院离天主教堂很近。过去这里是专供大窑沟窑炉烧制砖瓦用的劈柴市场,上个世纪30年代这里建起二层楼房后,集聚起许多如日常百货、茶寮饭铺、肉肆菜摊等店铺,成为当时名气最大的市井市场。而如今则成为青岛著名的美食一条街。挑选了院门口号称“岛城鲁菜第一楼”的百年老店“春和楼”,点上经典的“九转大肠”和其它几个鲁菜,再要一扎当天精酿的青岛鲜啤,觥杯交错中,一天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
百年老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