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印象:庙碉、唱经楼、关帝庙与纯阳宫

标签:
庙碉唱经楼太原清真寺关帝庙纯阳宫 |
作为军事及历史爱好者,我一直想到太原战役攻守双方争夺最惨烈的牛驼寨庙碉遗址参观。弹丸之地的庙碉是守军东山战线的核心阵地,短短20多天的战斗双方伤亡上万,堪称“凡尔登绞肉机”。作为守方,已经四面被围,近缺粮草,远无援兵,失败是迟早的事,何以还性命相搏?作为攻方,在地形和装备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不断发动的决死攻击因何能持续?这些不到现场感受,答案都不会完整。
我在车站边的集合酒店存放好行李,就打车去庙碉。司机从没去过这地方,好在太原不到,不一会就到了。

因为角度所限,无法拍出庙碉全景和它与周边地势的相对关系。总体上说,庙碉是坐落于一四周是陡坡的孤立高地的坚固堡垒。没有航空兵和大口径精准火炮的攻击,靠步兵血肉之躯冲锋和炸药包手工作业,拼的是攻守双方的意志力和储备兵员深度。
离开庙碉时,车就比较难打。过了5分钟,刚好有位师傅送客到附近,我俩都连呼运气。
到一个不熟悉的城市,我一般先搜寻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时间有限,我在地图上依方位和距离远近,决定按顺序游览唱经楼、清真寺、关帝庙和纯阳宫四个国保单位,中餐就近吃山西面食。

唱经楼。明清时期的乡试科目共三门,分三天考试,考生们白天在里面考试,晚上在里面睡觉,考试后的第十天,发榜揭晓。发榜的前一天,在唱经楼上由书吏宣唱考生名次及籍贯住址。宣唱完毕后第二天发正榜,正榜由第六名写起,直到写完最末一名,再题写前五名,由第五名倒写到第一名,前五名称“五经魁首”(在五经内,每经取一名为首),简称“五魁首”。五经魁首写完,再写副榜。全榜完毕,书吏重登唱经楼,高声宣唱前五名的姓名并表示祝贺,故名为唱经楼。(摘自百度百科)

唱经楼由通廊与正殿相连,为两层木结构建筑,十字歇山顶,顶部由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整座大殿庄严肃静。一层为五魁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南向明间设卷棚抱厦,原是官员们临时休息之地;二层为唱经阁,面宽一间,进深一间,重檐设平座,座上周围设浮雕游龙牡丹纹孔雀蓝琉璃栏板,檐下施双翘五踩斗拱,再往上为“唱经楼”匾。唱经楼总体空间布局呈不对称“工”字形。目前山西境内保留“工”字形布局的建筑群数量不多,唱经楼对于古建筑研究和建造人员了解明代该类型建筑的设计原理、建造技术有着重要的艺术研究价值(摘自百度百科)。

太原清真寺。门额正书“清真古寺”,系清顺治年间太原知府王觉民的手迹。清真寺始建的确切年代,尚难确定,从建筑风格来看,系元末明初所建。这座历经 600 年历史沧桑的清真古寺,占地 15000 平方米 ,地面建筑二三百间,约三四千平方米。再加上新扩建的寺前新月广场和其它服务、自养设施,古寺新辉,无论是占地面积、建筑规模,还是历史年代,艺术价值等,在整个华北地区来说,都堪称首屈一指(摘自百度百科)。

清真寺正在维修不开放,非常遗憾。



正殿中塑关公帝装像,双手抱笏。塑像上部匾额为“神功仁佑”,塑像两侧摆放着分别写有“忠”“义”二字的青花瓷瓶。瓷瓶两边是楹联:“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三教尽皈依,式詹庙貌长新,无人不肃然起敬;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历朝加尊号,矧是神功卓著,真所谓荡乎难名。”殿内的梁架、彩绘基本上都是明代的原物,保持着明代的风格(摘自百度百科)。

太原大关帝庙内保存有石质碑刻5通,位于正殿前方,碑刻均有所残缺,其中1通断裂。碑文多因风化而较模糊,4通基本可辨,立碑时间均为民国三十年(1941年),记载了当时重修大关帝庙的经过事略及捐资商行、人名、金额等(摘自百度百科)。

太原纯阳宫创建年代不详。相传长春真人弟子宋德芳曾主持过该宫观。因此始建年代不会晚于元世祖忽必烈时代。太原纯阳宫原为供奉道教中的“神仙”唐代道士吕洞宾修建的,纯阳宫“纯阳”二字,为洞宾之号,“宫”为祀奉神仙的宫殿。纯阳宫,因供奉吕洞宾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晋藩朱新场、朱邦祚兄弟二人扩建。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道士高炼昌增筑巍阁三层。现为山西省博物馆二部。为山西省出土文物和其他文物专题陈列所在地。2020年4月13日,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山西古建筑博物馆)在此挂牌。





九宫八卦院:整个院落平面布局呈方形,抹角八面,按照道家的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方位建造,再加上中间一个“方形三间两层亭”形成“九宫建制”。在院落八面均有砖券窑洞,俗称“九窑十八洞”,体现了道家对“洞天”“福地”的追求。因“仙人好楼居”,道家建筑多楼阁,“九窑十八洞”上层为木构建筑,建有四楼和四座扇形角亭,楼亭之间以围廊相通。四进院中二层回廊亭内,一层供有明代铜质鎏金毗卢佛像,二层供有明代真武大帝铜像(摘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