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访韩国(6):DMZ非军事区与江华岛

标签:
dmz三号地道江华岛高丽山积石寺 |
这第3条地道是1978年10月某日发现。根据金富成所说,北方在该地道的南部建有5个出口,正常情况下,只会使用一到两个出口。但是,在关键时刻,5个出口可以全部投入使用。这条地道既用于常规战,也用于北方的游击队渗入。这条地道已经直达板门店南部4公里处,距离首尔约40多公里。它在地下73米深处,总长大约1635米,每小时能通过排列成行的3万名重型武装的军队官兵。若用来进攻首尔,这条地道最具威胁性。
第三号地道已经被清理开辟为旅游景区,联军封闭了地道靠近军事分界线中线部分,只留出中线以南的路段开放,中线以北至少还有1600米的地道不知通往何处。这里是游客能徒步接近的距离三八线最近的地段,虽然身处无人区地下七十多米。
原本人们需要沿着斜井下行整整一刻钟,方能到达地道的平井部分。后来南方从已方的施工隧道铺设了小火车,可以帮有人节省很多脚力。
我们大家把手机和随身物品存放在储物柜,领上安全帽,就三人一排坐上车,缓缓向下开去。这条开在花岗岩中的隧道,南方是用德国机械施工的,相比较,北方用人工和爆破,那是多大的工程。
达到平井后,大家排队往中线走。整个地道非常狭窄,宽仅能容两人。虽然高度有两米,但架了支撑钢架,一米八的人得大幅弯身才能不碰顶。我已格外小心,也一次中招,撞在钢架上。没有安全帽,估计没人能全身而退。不时有游客不慎撞到头,黑暗中惊叫声此起彼伏。每隔几米,游客就能看到南方用黄色漆标识的残留炮眼。在隧道靠近中线的末端,联军设置了三道水泥隔断,隔断墙上有防弹观察窗。早年隧道末端还有士兵轮班值守,在黑暗中警戒这样一个哨位心得有多大,因为你知道墙后面就是地方,就是不知敌何时破墙而入。
坑道有千分之三的坡度,总体走向南高北低,所以即便联军从南侧灌水入内,水也会流走,无法堵死出口。为了避免承担破坏1953年停火协议的责任,北方在墙壁上喷涂了黑色的煤粉以掩人耳目,但这里属于花岗岩地形,不可能有任何煤炭。
三号坑道进口边是DMZ展示馆,里面介绍了6.25战争的爆发,双方的主要步兵兵器,北方坑道开掘等情况,对不了解那段历史的游客,有一个从南方角度审视这场战争的机会。
第二个游览地是观景台,站在台上,眼前一大片青翠之地就是DMZ,导游介绍说北方在他们一侧设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旗杆,我愣一看居然没发现。最后通过免费的高倍镜,我才发现那巨大的蓝色旗杆。DMZ后面就是开城,南方曾投资设立工业园区,为当地创造上万个就业机会和上亿美元的经济收益。但受政治局势影响,已不复运营。
DMZ之旅的最后一站是统一村。我们没想到在两军对峙的非军事区,还有这么大一个村落。唐先生说,这个村子的人均GDP超过6万美元,是韩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富的很。原来韩国政府对这个特殊区域的村子采取了特殊补贴,不管怎样,村民富总是好事。
受李先生委托,唐先生带我们吃了韩国烤牛肉,期间杨先生发来微信,建议我们中餐少吃。只是见到牛排在铁网上流汁水,这口水还刹得住吗?
中餐后我们告别唐先生和司机,与前来迎接我们的李、尹、杨三先生汇合,坐车前往江华岛,黄老板已在那里等我们。
江华岛,英语名为Kanghwa Island。韩语作/Kanghwa-Do,古时简称“沁”,是韩国第五大岛,位于西海岸。由11个有人居住的岛和17个无人居住的岛组成,海岸线长约99公里,岛屿面积约410平方公里。行政上属于仁川广域市江华郡。建有江华大桥与陆地相连。岛南的摩尼山()是全岛最高峰,高468米,为韩国圣山。多丘陆,土地肥沃。产稻米等农产品,亦为主要人参种植区。有渔业。主要城镇有江华郡。
江华岛自史前就有许多人居住,历史遗迹、文物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支石墓。支石墓是韩国青铜器时代在江华岛居民在埋葬属于统治阶级的人物时完全用石头修建的坟墓。江华岛有许多有名的特产。疗效杰出的江华人参,味道独特的江华芜菁,还有花纹石。花纹石是韩国传统的特产,因其精巧的工艺和功能而闻名天下。(以上摘自百度百科)
我们在江华岛的人参市场与黄老板汇合,他给我们准备了上等的六年高丽参,并贴心地磨成粉末以便食用。真是好客啊!
我们前次访韩,黄老板已带我们参观了支石墓,所以这次他带我们去登高丽山和拜访积石古寺。来到高丽山观景台,江华岛的西部海域一览无余,视线不及处,就是北方水域了。
积石寺不大,但很精致,尤其环境好,风水更好。等秋色更深一点,这里会是很好的摄影采风地。
下山途中,我们见到不少度假屋。首尔的富裕阶层,喜欢在此购置乡间别墅,作为周末度假之用。
黄老板特此把车开到一座已搬迁的大学药学院的草坪前,这里是观赏江华岛海滩的绝佳之地。此时为低潮,大片滩涂露出水面,褐红色的海草遍地。
晚餐黄老板原本安排在当地一家特色餐厅,当我们过去时,居然关门休息。我们在餐厅边的农田拍了当地的有机作物,蜻蜓可真多。晚餐最后改在上次我们就餐过的渔家乐。夕阳西下,现打的海鲜摆上桌来,大家拿起酒杯,欢叙友情。餐罢我们向黄老板告别,欢迎他方便时再来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