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因为一首诗,孟浩然失去了人生的重大机遇  ――抱怨是最愚蠢的事情

(2017-05-22 21:47:30)
标签:

杂谈

分类: 历史


欧美人有些地方的智慧并不如东方人。美国人威尔.鲍温《不抱怨的世界》以两本书的篇幅来阐明“不抱怨”的重要性,还弄出个紫手环来让人戴上每天约束提醒自己。

这样的哲理,在中国人只要一个小故事就说得很明白,而且让人牢记教训。

 

因为读柳永的词,就想多了解些柳永的人,于是便读了冯梦龙《三言》中的《喻世明言》,其中第十二卷《众名姬春风吊柳七》,讲的是柳永的故事。

冯梦龙的惯例,在转入正题之前,会用一个意义相似的故事作引子。在说柳永的故事之前,也先说了另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角是孟浩然。

孟浩然是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之所以当了山水田园派,并不是他特别喜欢山水田园,主要原因是没当成官,所以只好寄情山水。孟浩然诗写的很好,《春晓》就是他写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据说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一座嗟伏,无敢抗”)

他早年就有志用世,但是仕途困顿,40岁时,游长安,考进士举也考不上,只好流寓东京。(这个时候是唐玄宗时期,实行的是两都制,京师是长安,称为西京,东京是洛阳,也称东都。)。这让他很苦闷,他在《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写道:“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这诗可能是在长安落第之后写的,可以看出他很焦虑:黄金像烧柴一般耗尽,壮志随岁月逐日衰减。黄昏里吹来萧瑟凉风,听晚蝉声声愁绪更添。

下面进入冯梦龙说的故事:

 

宰相张说甚重其(孟浩然)才,与之交厚。一日,张说在中书省入直,草应制诗,苦思不就。遣堂吏密请孟浩然到来,商量一联诗句。

正尔烹茶细论,忽然唐明皇(唐玄宗)驾到。孟浩然无处躲避,伏于床后。明皇蚤(早)已瞧见,问张说道:“适才避朕者,何人也?”张说奏道:“此襄阳诗人孟浩然,臣之故友。偶然来此,因布衣,不敢唐突圣驾。”明皇道:“朕亦素闻此人之名,愿一见之。”孟浩然只得出来,拜伏于地,口称:“死罪。”明皇道:“闻卿善诗,可将生平得意一首,诵与朕听?”孟浩然就朗诵了一首《岁暮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下窗虚。”

 

这首诗,表面读起来意思是这样: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唐明皇听了很不高兴。为什么不高兴呢?因为这诗念给朋友听可以,此时不合时宜。

先读前两句,“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孟浩然在京都本来是来求官的,现在皇帝在面前,他张口就说,我不再想当官了,我要回南山破屋去。孟浩然自己在《泛舟经湖海》中曾写过这样的句子:“魏阙心恒在,金门诏不忘。”魏阙、金门都代指朝廷和皇上,意思心里是永远惦念着朝廷,皇上的诏书永不忘记。怎么现在就“休(不要,停止)上书”了呢?这不是自相矛盾?明明很想当官,归隐终南山本来是无可奈何,并非心甘情愿,却说的貌似坦然,显得不诚实。而且字也用的不恰当。我初看到“休上书”,想到的就是“休书”。休书是古代丈夫写给妻子的中止婚姻通知书,而不是协议书,是男权强势的表现。休,代表单方的决定权。这诗里的“休”与休书的“休”意思是一样的,我决定从此不上书朝廷了,显示了很强的自主意识,不把朝廷当回事。“北阙”与“南山”的对应也很触目,你在北边当皇帝,我在南山做闲人,文字上是南与北的对应,精神上是把自己和朝廷并列,而情绪上是对立。

最要命的是“不才明主弃”这句,字面上看起来是:我没有才华所以明主见弃我,不重用我,其实,谁都知道“不才”是个典型的客套谦语,就像“在下”一样,明明自己想“在上”,偏偏自称为“在下”。这个“不才”是否真的承认不一定,同样的,是否真心认同皇上是“明主”也值得怀疑。另外,你自己先放弃了,都“休上书”了,怎么又抱怨“明主弃”,这不是颠倒因果吗?

这诗,实际上他是正话反说,心口不一,是怨悱之言。唐明皇当然听出了诗外之意。

 

 明皇道:“卿非不才之流,朕亦未为明主;然卿自不来见朕,朕未尝弃卿也。”当下龙颜不悦,起驾去了。

次日,张说入朝,见帝谢罪,因力荐浩然之才,可充馆职。明皇道:“前朕闻孟浩然有‘流星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之句,何其清新!又闻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之句,何其雄壮!昨在朕前,偏述枯槁之辞,又且中怀怨望,非用世之器也。宜听归南山,以成其志!”由是终身不用,至今人称为孟山人。

 

唐明皇不用孟浩然的原因,从他回答孟浩然和张说的话中说的一清二楚。

首先,孟浩然给了唐明皇两难之选。“不才明主弃”,实际上有两层意思,如果我真是“不才”,那皇上是明主,不用我是对的;但如果我不是“不才”,只是自谦,那皇上还是“明主”吗?一个“弃”字也用的恩断义绝。谁都知道,孟浩然其实是抱怨的自己贤才难遇明主,只是没直截了当说而已。这种情况下,你让唐明皇怎么选?当然选“你是不才,我是明主,所以要弃你。”但是唐明皇回答孟浩然时却直接点破孟浩然的本意,说“卿非不才之流,朕亦未为明主”。既然“非不才之流”,那就该用呀,否则不成了“非明主”了。唐明皇当然绝对不会承认自己是“非明主”。但就是不用。他的下一个理由,由一个“然”字说了出来。

第二点原因就是“然”之后的“卿自不来见朕,朕未尝弃卿也”。但是,是你自己不来见我,“休上书”,先自暴自弃了,叫我怎么用你?而且,我从来没有放弃卿。这个说法完全是合情合理的。看人家古人毛遂是怎么做的。当平原君要选人时,毛遂是主动自荐。开始平原君不太相信他,说:“夫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于此矣,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你在我这里三年了,怎么不见崭露头角?毛遂回答,那是我以前没有被放在“囊中”,当然针尖不出,锋芒不露,现在给我个机会试试,马上脱颖而出。“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蚤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这就是积极进取,而且豁达开朗。而自弃者怎么用?孟浩然应该哑口无言。

第三点原因是孟浩然有“怨望之气”。唐明皇让孟浩然朗诵一首诗歌,而且有几个关键词,一是“素闻此人之名,愿一见之”,平时就听说孟浩然名字,愿意见他。这是给了他难得的机会了。有几个读书人能一睹天颜,当面献技啊。二是“闻卿善诗”,虽然只是听说,至少已经知道你“善诗”,这个基础已经很好了。而且从唐明皇后来与张说对话中看出,唐明皇甚至熟知孟浩然的一些佳句。三是要求诵一首“生平得意”之作。也许,孟浩然的得意之作唐明皇都知道,只是听你当面朗诵一首而已。这时候只要挑一首公认的佳作就行。你不是擅长山水田园诗嘛,那就来一首,让久居禁宫的皇上领略一下如诗山水如画田园。谁知道孟浩然不识时务,而且自作聪明,朗诵了自怨自艾、不阴不阳的诗。唐明皇当然听出了他言不由衷,评价他的诗,文字是“枯槁之辞”,含义是“中怀怨望”,最后,人是“非用世之器也”,如你的意让你归隐山林去。

一次千载难逢的面圣机会,就这样被孟浩然自己毁了。

孟浩然的这段故事《新唐书·孟浩然传》也载有,只是邀请他进内署的不是张说,而是王维。孟浩然是不是真的有这段故事,其实不需要细究。最重要的是这故事内容给人的启示。冯梦龙的书最后写道:

“后人有诗叹云:‘新诗一首献当朝,欲望荣华转寂寥。不是不才明主弃,从来贵贱命中招。’古人中,有因一言拜相的,又有一篇赋上遇主的,那孟浩然只为错念了八句诗,失了君王之意,岂非命乎? 

这完全是错误的结论。

其实,哪里是命造成的?是人自己,因为情商太低,因为抱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