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旅游特产如何“特”
(2014-10-07 15:49:12)
标签:
黄金周旅游特产互联网时代海外旅游杂谈 |
今天有个新闻说的是旅游特产,千百个景区都在卖同样的“地方特产”,旅游商品同质化、低端化现象严重,让人提不起购买欲望。也是,这几天的朋友圈看下来,大部分都在晒风景,好像没几个人说自己买了什么特产。
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互联网时代,旅游特产包括当地特产,已经“特”不起来了,因为随处可买,不稀罕了。
一个很简单的比方,倒退10年,笔者每次回老家探亲,都会带着特产回来,但没几年,那些真正优质的当地特产,已经可以在北京当地的市场或者网上买到了,有时,甚至比当地还要便宜。你说,这个时候,再大包小包的带特产回来,有那个必要吗?
再打个比方,拿国际旅游来说,来个脑经急转弯,美国特产、法国特产、韩国特产和新加坡特产,有什么共性?
答案是奢侈品。中国人去海外旅游,大部分人瞄准的是大牌奢侈品,笔者一个在美国的朋友,黄金周期间就在朋友圈里发了几个照片,是纽约一个比较大的著名品牌折扣店,排队交钱的都是中国人。
当然,去国外肯定也不会全是各种包包的买,其次比较常见的就是巧克力,糖果,钥匙扣,冰箱贴等物美价廉的小礼物,回来送家人朋友比较实惠,有的底下写着“Made in China”。
也有人很有雅兴,会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带一个仿制品回来,或者从法国卢浮宫邮寄几张明信片,但这些东西,带会国内后,需要演示者和被演示者有着共同的文化情结和一种从容的心境,这和抢包包没法相比并论,也不适合晒和炫。
黄金周期间,大部分景点还是爆棚的,人潮汹涌,看人都多于看风景,再遇上个别无良导游,确实也没有买旅游特产的心气了。
旅游特产,可以简单的分为吃和用两大类。至于吃,只要到了当地的火车站或者机场,基本就是当地特色食品的大展示。至于用,就是各种小工艺品。
互联网时代,各地名吃基本都是被晒的对象,各种旅游攻略里面都会提及,“大众点评”时代。习惯了互联网的我们,在当地或者去外地,选地吃饭必然要看推荐和点评。淘宝来了之后,各种美食,包括成品半成品甚至原料,网上都能买到。有的淘宝卖家就盯着《舌尖上的中国》,播一集就卖一集的东西。无论你身在何方,有网吃遍天下。
各地的著名工艺品呢,有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的,很珍贵很珍惜的,所以真品就会卖的比较贵,卖贵了就没人买,大家图便宜去买假货或者仿制品了,恶性循环,好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找个传人都比较难,因为这个传人单靠这个手艺没法养活自己,必须干点别的,兼顾这个才可以。
互联网时代,旅游特产必须依网寻“特”,傍网而“特”,凭网造“特”。
要研究你的旅游特产究竟特在哪里,不要大路货,不要人云亦云,要精心研究。要从网上热传的旅游攻略里面发现特色和发掘特点,要通过网友的口碑相传来打造影响力。再有,每个产品都要精心制作,千万不要如同一块绣了几朵花的手帕,在南京、苏州叫“苏绣”,到了四川叫“蜀绣”,到了江西成了“赣绣”,花样都相同,就是名字不一样。
简而言之一句话,真心对待旅游者,不要只图着做一锤子买卖,互联网时代,他可能比你都了解你的旅游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