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闽教孙汉生
闽教孙汉生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2265积分
  • 博客访问:4,643
  • 关注人气:56
  • 获赠金笔:8
  • 赠出金笔:3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欧阳修与其时代之书法(节录)

(2020-08-03 17:49:37)

【作者】孙汉生(福建教育出版社 总编辑) 2019,12,1

【提要】关于欧阳修书法理论成就及其影响问题,学术界研究比较充分,本文试图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本文认为成就和影响首先来自欧阳修的文化自觉和时代焦虑。欧阳修尚意尚德的理论,学术界有所揭示,但是没有具体深入分析何以尚意,尚何意,本文从欧阳公的审美体验找出切入点。欧阳公对颜真卿的表彰及其效果,学术界也有所认识,但是有绝对化之偏颇,是对其前因理解不足。欧阳公在《集古录跋尾》中反复申说其集古“不为无益”,透露出一种孤独的心境,本文替欧阳公回答益处何在:《集古录》对其时代及书法史的贡献,在于书法评论与历史文献资料留存、古文运动、儒学复兴相共生,更主要的在于集古行为和沉浸于书法乐在其中的人生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在于与同时代士大夫阶层的密切交流互动,带动社会风气。 

【正文】【图1】欧阳修画像(《三才图会》),颍州会老堂石刻像

欧阳修虽是一代文豪、骚坛领袖,文章、诗词卓绝一时,为后世所宗,但学习书法,未闻有宗之者。史有欧体,其先人兰台率更公也,非永叔也。然,翻阅今人所著之中国书法史论著,欧阳修都占据重要篇章。古今学者对欧阳修书法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力,论之详备,今欲再论,几乎无从置喙。但是,相较于欧阳修文章诗词研究之为显学,欧阳修书法研究领域,仍有书法史家所未到而有待拾遗补缺者。欧阳修在中国书法史上的贡献和影响力,何以发生影响,本文试图在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略作分析:

上篇  欧阳修的文化自觉、文化焦虑及其书法追求

苏轼《评杨氏所藏欧蔡书》:“欧阳文忠公书自是学者所共仪刑,庶几如见其人者,正使不工,犹当传宝。况其精勤敏妙,自成一家乎?”【注1黄庭坚《跋永叔与挺之郎中及忆滁州幽谷诗》:“欧阳文忠公书不极工,然喜论古今书,故晚年亦少进。其文章议论,一世所宗,书又不恶,自足传百世也。” 【注2苏黄师徒的上述评论,最具代表性,皆承认欧阳修在书法方面的影响力。苏轼作为直接弟子,更为含蓄和尊重,而黄庭坚是再传弟子,语气就更为锐利:书不极工,晚年少进;百世宗传,因其喜论书法,更因道德文章,一世所宗。这很符合中国传统的德艺观念,艺因人传,而不是人赖艺传。欧阳修自己有此方面的言论,近人弘一法师谈艺,也很强调这种德艺关系。【图2】欧阳修自书诗《夜宿中书东阁》

一、欧阳修的文化自觉及其心系书法的时代焦虑

欧公在《集古录跋尾》中反复多次叹息宋人书法不如唐人,仅举几例。

宋代书法为何不如唐人,甚至不如五代?欧公也有所思考。

欧阳公并不全废宋人书法,对当时书法特出者,不吝赞美之词。

《宣和书谱》著录的欧阳公同时代人物,差不多仅此几位,不知与欧阳公的表彰是否有关。

对于当时书法中出现的不良倾向,欧阳公则毫不留情地直率批评,哪怕是最好的朋友。《与石推官》两函,惊骇于石介的字“何怪之甚”,“特欲与世异”,有违君子中庸之道。石介复书辩解【注5,欧阳公亦不发宽宥之言。欧阳公将为书与为人为学并谈,要求法古而能为后世法,如钟王虞柳。艺术评论从书法形态、技艺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和儒家价值观层面,可见欧阳公振兴书法的迫切心态,其实关乎儒学复兴,不单单是为文艺。

二、欧阳修的书法生活:学书修身,带动风气

欧阳公不仅仅“喜论古今书”,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书法练习者,终身不辍,老而弥笃,到了痴迷成疯的程度,自言“每见笔辄书”,江休复比之为“风法华(疯和尚)”。(《试笔·风法华》)看来是个“笔霸”,十足的书痴。

欧公随笔《笔说》《试笔》《集古录跋尾》记载了他的学书生活、学书感受和书学观念。作为文坛领袖、朝廷重臣,他的书法生活,对那个时代,一定具有引领作用。

黄庭坚说欧阳公“喜论古今书,故晚年亦少进”,其实是对欧阳公自我评价的发挥。欧阳公自己说,正是集古博览让自己的书法水平得以提高。跋《唐兴唐寺石经藏赞》称“余初不识书,因集古著录,所阅既多,遂稍识之,然则人其可不勉强于学也!” 跋《唐玄静先生碑》称:“余以集录古文,阅书既多,故虽不能书,而稍识字法。”

欧阳公不是理学家,但他以古文和书法活动,与理学家一样具备文化自觉,承担起北宋社会道德和价值建设的使命,推动思想文化发展,汇入北宋儒学复兴的时代洪流。

下篇  《集古录》对其时代书法的意义

欧阳公身体力行带动风气、推动北宋书法事业发展,起作用的最主要因素,尚非其自家的书法作品,而是历时十八年之久的集古创举。【图8】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集古录》书影

在欧阳公之前,早有古人对古器铭、古碑刻感兴趣而寻访、研读。五代、宋初画家李成画《读碑窠石图》所画情景,据说是东汉蔡邕观读曹娥碑,也有人说是曹操、杨修访求曹娥碑。五代书法家杨凝式也常常于野外访古寻碑,拓帖题壁。但是,更为刻意搜求,拓碑收藏,坚持不懈,整理集录上千卷,编目题跋四百余篇者,唯有欧阳修。他因此一举创立了中国金石学这门新学科。【图9】李成《读碑窠石图》  【图10】欧阳修《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前无古人的行为,完全出自天性——君子仁心,不忍美与善的消逝;出自天然的悟性——文化自觉、文化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抢救文化遗产,学习、追踪前人,直接目标是唐人书法(前文已述)。欧阳公天生一种好古癖,对不朽、永恒的美好事物的珍惜和追寻,非常痴迷和执著。

欧阳公学书和集古,不单纯是艺事,同时是感悟人生、体认圣贤和弘扬盛德,是一种道德修炼。欧阳公认为,古人书法承载的是圣人之学、君子之品。

欧阳公在《集古录跋尾》中喋喋不休反复多次说他的集古行为“不为无益”。到底有何益处?本文认为,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文献价值与史学意义。

今人余敏辉教授说:欧阳修的《集古录》具有很高的历史资料价值与书法艺术价值,尤其是利用金石铭刻“与史传正其阙谬”。余敏辉其价值归纳几条:证史之误、补史之阙、纠史之妄、考索典制、评议人物。【注6余著于此叙论甚为详尽,本文从略。

(二)文学价值与古文意义。

欧阳公推崇唐代书法,但病并不认为当代(宋)事事不如唐人,比如,对于文章的盛衰,他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而有深入思考。他认为盛唐时社会达于致治,而文章不振。从集古发现文运与国运、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不一致,文运具有渐变性,不可一蹴而就。

就书法与文章之关系而言,欧公认为,文因直接载道,处于本之位,书法为末艺。跋《陈张慧湛墓志铭》:“陈、隋之间,字书之法极于精妙,而文章頽坏,至于鄙俚。岂其时俗弊薄,士遗其本而逐其末乎?”

从以上例文可知,欧阳公集录古文,是在为古文复兴寻找资料借鉴,他的集古行为是北宋古文运动承续先秦古文、韩愈古文的实践。

《集古录跋尾》不少篇堪称精美隽永的小品文,是被忽略的古文作品。

(三)思想价值与儒学意义。

欧阳公是一位醇儒,一生坚持儒家信仰,辟佛批道。他极力推崇颜真卿,正是基于儒家价值观。他集古不弃佛道碑帖,非为信其内容,而是出于好古癖,出于对史料的保存和书法艺术的珍惜。他在含有佛道内容的题跋中总是急急表白此意。

史上韩柳并称,但是欧阳公出于捍卫儒家思想,尊韩而抑柳,因为柳宗元有佛家色彩。

(四)碑帖保存与考辨价值。

《集古录》第一属性,是书法史料的集成,保存了自古至北宋初年很多书法真迹。若不是欧阳公的集录,很多器铭碑刻我们今天看不到了,就连欧阳公时代的北宋人,学习书法也少了很多优秀范本。本文仅举其大端。

金石学本来建立于刘敞、欧阳修二人。刘敞著《先秦古器记》收录“先秦古器十有一物,制作精巧,有款识,皆科斗书”,“使工模其文,刻于石”。【注7可是,今天在刘敞的文集《公是集》里所见《先秦古器记》仅仅几百字,大约是序言,刻工所模刻之科斗书皆不见,大约失传。而刘敞赠送给欧阳修的古器铭文字,尚存于《集古录跋尾》,前几篇皆是:《古敦铭(毛伯敦、龚伯彝、伯庶父敦)》《韩城鼎铭》《商雒鼎铭》《叔高父煮簋铭》等。尚有一些前汉铭文碑刻,欧阳公寻求不得,也得自刘敞馈赠,得以集录传世。今言金石学,必祖于欧阳公,实赖公是之助。

碑帖辨疑。欧阳公在经学上持疑古态度,信经疑传,对于古碑刻亦不轻信。

(五)书法史评论和书法理论意义。

其实,《集古录》首先是一部历代碑帖集,是一部书法作品总集;《集古录跋尾》在广收博采的基础上考证、鉴别和鉴赏,进而发评论,是一部图文并茂的书法简史,或曰书法史评论集,其价值在于书法理论和书法史论方面的独特贡献。黄庭坚说欧阳公“喜论古今书”,《集古录跋尾》正是集中表现。

尚意,在欧公有两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追求神似;一是讲究逸兴神会,感性之意无意为之。我们细读《集古录跋尾》,会发现,欧阳公是在广览、比对模刻的碑帖中发现“意”的。  

德,也是一种“意”,决定着书法作品的体骨和品位。这是欧阳公欣赏颜真卿书法的体验和发现。

(六)集古行为的时代影响和历史作用。

    《集古录》对北宋书法的直接影响,更主要的在于欧阳公行为、活动本身:与一大批名公钜卿就书法之事密切联系,广泛交流,带动社会风气。欧阳修之集古,是非一人之功,多有朋辈之襄赞;集古的过程,亦收集了很多友谊和温情;欧公将其事皆记于《集古录跋尾》,共有32人。欧阳公在书信中还谈及与集古相关的人物,如编《集古录目》就是听取友人徐子春意见而为之。《与刘侍读书(二)》:“愚家所藏《集古录》,尝得故徐子春为余言:集聚多且久,无不散亡,此物理也。不若举取其要,著为一书,谓可传久。余深以其言为然,昨在汝阴居闲,遂为《集古录目》,方得八九十篇。不徒如许之说,又因得史传相参验,证见史家阙失甚多。”他们讨论的是书法,但不局限于书法,而是与文史、道德问题相关联,扩大了书法作品的功能和意义,使书法与生活、学术融为一体,更易深入人心,更易传播,产生影响。

欧阳公跋《晋贤法帖》云:“把玩欣然,所以忘倦也。”跋《杂法帖四》云:“吾有《集古录》一千卷,晚又得此法帖,归老之计足矣。寓心于此,其乐可涯?”欧阳公声名显赫,几十年孜孜不倦向人广泛征求铭文碑刻,虚心求教书法问题,晚年更以读碑赏帖、题跋习字作为人生精神归宿,其行为、其人生观对当时和后世书法时尚产生深远影响,理在必然。

【说明】原文近两万字,刊于《海峡教育研究》(2020.1.此为节录

阅读(439)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