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四川地震杂谈 |
四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社会各界和企业界迅速掀起历史上罕见的捐款、捐物、献血高潮,但也引发了巨大的“捐赠风波”,一些跨国企业被戴上“国际铁公鸡”的帽子,一些捐款的名企和名人遭到媒体的质疑和网民的责骂。
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告诉我们,企业的捐赠数额不应该备受挑剔,而对那些被认为“捐赠数额偏少的”企业投以鄙夷目光的做法也有失公允。文章进一步指出,在这场“捐赠风波”中,地震带给企业的最大考验,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划性。
这篇文章认为,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企业不应停留在捐赠上,而需要建立一个良好的体系去规划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利用好企业内部的有效资源(而不仅是捐财物),建立起突发事件的处置程序(而非盲目不知所以),找到一个长期牢靠的合作伙伴(而非不顾捐赠效果),如是方为企业有效推动社会进步之路。
另一篇文章《彼此即是非》,作者刀尔登以古证今,通过对清朝初年“蜡丸案”的娓娓叙述,借此说明劝善与逼善是有分别的,因为道德命题并不对称。刀尔登说,人没有达到某种美德,不意味其在道德上有缺陷。
提倡美德,是鼓励性的,推行规范,是禁止性的。我们可以说让梨是高尚的,而不可以就此反推不让梨就不高尚,不道德,无耻,该打屁股。捐款本意是无偿和自愿,对于企业和企业家,可以劝其行善,但不能骂善、逼善。舆论固然应该提倡行善,褒扬捐赠风气,但捐赠与否、捐赠多少、捐赠形式是企业的权力,回报社会是个人的觉悟;但不能认为捐赠是应该的,不捐是可耻的甚至该强制的,更不能以舆论相逼。灾后重建才刚开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是个持续性的过程。如是,才不会曲解捐赠这一善举,回归慈善本义,才能建立起善良、诚信、互助为基础的社会价值观。(2008年6月3日⊙新浪博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