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什么老徐博客能出书,Keso却出不了书?

(2006-04-03 08:58:37)

  中信出版社的朋友WJ,送了我一本他们刚出版面市的新书——《老徐的博客》。我随手翻了两下,就把我的MSN签名改为“《老徐的博客》,稍逊于北冥鱼的专栏”。再仔细页页翻看,我的MSN签名又改成了“看了《老徐的博客》,分明是老徐的相册”。

  老徐不是第一个写博客出书的人,早在这之前的2004年,中国博客网陆续帮“人气写手”推出了三本书:“北京女病人”的《病忘书》、“梅子”的《恋人食谱》以及“董事长”的《特别内向》,这可能是当年给中国博客网带来的惟一收入。

  但老徐博客出了书,其意义远在他们之上。而我却想起了另一个互联网的名人,Web 2.0的旗手——Keso。Keso笔根不辍,对自己的博客写作显然兴趣盎然,但他的博客为什么却没有出版商问津,他的博客为什么就不结集出书?下面用刘韧的1234体写:

  1.老徐比Keso长得俊。Keso要嘛嘴里叼根烟,酷酷的形象,要嘛嘻皮笑脸。晚上睡觉很少(白天不大知道),尽管Keso梳着一头特有的马尾长辫,尽管Keso在DONEWS聚会上有那么多要与他合影的女拥趸,但比起老徐的大家闺秀风度,Keso显然“寒碜”了许多。因此,我会说,“看了《老徐的博客》,分明是老徐的相册”。老徐做相册有人买,Keso做相册,估计买的人不多。

http://www.blogchina.com/resource/upload/pic/2006/04/03/272619464.1001.084739.jpg

  2.老徐未婚,Keso名花有主。这直接决定了,老徐的关注度,特别是男士的关注度,有那么多的“蕾丝”,要远远高于Keso。老徐虽然是不年轻了,但毕竟还是老姑娘。老姑娘总是有人惦记的。

  3.老徐博客写得比较真实。老徐会把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喜怒哀乐,拍片感受,甚至头疼等琐碎小事,以记流水帐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与网民很贴近。老徐写得很平易,平易得就像邻家的女孩。

  4.老徐比Keso有更多的“隐私”。网络是公开的,博客作为个人化比较强的私人空间,偷窥好奇心理成就明星博客。在中国,精英们正在利用受众的偷窥好奇心理,把一个个“颇具人气”的所谓社会精英,捏造成博客写手。明星博客大行其道,加之新浪推波助澜,这块阵地已经被“能写”的明星利用得淋漓尽致。Keso几乎没有“隐私”,除了一帮要采访他的IT记者。

  5.老徐比Keso有更多的炒作价值。比起Keso,老徐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有更多的炒作价值。这不,与韩寒的“你来我往”惹来不少眼球。一个是影视界名旦导演佳人,一个是沪上赛车英雄文坛才俊。一个是才子,一个是才女,文笔吸引人,博客流量大;二来两人在博客上的表现跟在公众场合全然不同,天真浪漫,全无顾忌,自然引起大家关注。继老徐之后,韩寒博客是第二个访问量破千万的人。两人在博客上你来我往,在网友看来,是在公开打情骂俏。在博客世界里,许多博客开始有声有色描绘相恋的故事与婚姻前景。古今博客场,闲人知多少,八卦式的娱乐,永远会招徕眼球。

  6.Keso的文章有价值,老徐的博客也有价值。洪波坚持不懈每天写出高质量的网志,勤奋,博客文章写得不错,洪波是中文专业出身,不会差,真知灼见,知识广博,理性思考。但以前有人说,徐静蕾博客的广告价值不如洪波,这一点我绝对不同意。

  2.0时代的广告投放,将是有针对性的投放,这不同于1.0时代的“广而告之”。有人说老徐很有才,我未必会同意,但老徐博客的广告价值不会差,这要看阅读老徐Blog的是什么人。广告商决定是否投放老徐的博客,这取决于两点:一个是老徐博客受众的基数,现在已经知道了,老徐博客流量破千万了;另一个是受众的分析,阅读老徐博客的是一群什么样的人。

  我把博客看作是“自媒体”,如果流量能破千万,本身就证明他是有价值的。只是Keso的博客,对网络IT从业者来说比较有价值。我们大肆炒作Web 2.0概念,但就在几天前,我问一学理工科的博士生,“知道web 2.0吗?”他答道:“知道,一首英文歌吧”。也许你会晕,但要允许他们不知道,他们也许不懂“Keso”,但他们知道“徐静蕾”。如果广告发布商需要定向向“徐静蕾”的拥趸们传播他们的产品、服务,找他们就对了。

  7.老徐出书了,Keso未必就不出书。这不,博客顺风新博客论也出书了,我相信Keso在不久也会出书。Keso也有自己的读者受众群。(2006年4月2日写于康家沟⊙强国博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