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之爱解密
元
尚
什么是浪漫,对于它的诠释,总会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从不同的个人人生情感阅历的角度,人们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理解,这很正常。尽管,人们的解释各不相同。文学家和哲学家的理解也总难一致。浪漫不管解释多么歧义百出,但是有一点却是一致的。
我们都知道人类精神一般来说分为两种模式,也可以叫两个系统,或是两种架构等等,这些包装词我们可以放在一边不管它。这两种人类精神生活,是以一个二元对立的方式划分出来的。它们是人们常说的理性与感性。
比如科学知识的认知,历史的认知,哲学的认知以及像商业合作谈判等等,这些都是建构与理性的基础之上,感性在里面只起到一个附属的作用。即感性不能左右认知的结果,否则就非常容易出现谬误。理性最接近于二元思维,或者可以说二元思维就是理性运行的基础和结果。因此在理性生活中,有对错之分,哪怕这个对错是相对的,但它们之分则是绝对的。
上面说的是人类的理性生活。而感性的生活,主要的我们这里,只说爱情,它属于人类情感生活,它基于感性感受,它把握的不是分别,或者说不是分析那样的理性感受方式,而是浑然一体的无分别的感受。爱情既然是情,而且人们又都爱它,那么它本身是无法在其中断定对错的。它不知道情之来是对是错。也不知道值不值,这些都是情过去了,人们才会去想去分析去判断的情形。
当代著名政治学家罗尔斯在《正义论》对于爱情的这种感性特质说过这样的话,他说:“人一旦爱,遂极脆弱。世间没有所谓爱恋之中却同时思量应否去爱之事。就是如此。伤得最少的爱,不是最好的爱。当我们爱,就须承受伤害和失去之险。”
少受伤害或不想失去这些都是理性的认知和判断。在爱情这种感性人类生活中,一对深陷热恋的爱人,是不会考虑这些的。他们不会去想热恋本身就意味着失去,因为人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不间断的处于热恋之中,人们必须为真爱随时准备接受离别,思念以及失去或受到伤害的情境。正是这种离别,思念以及失去或受到伤害的事件,才会使热恋中的人们体验到爱情。
至于什么是爱情,定义也很多,这里我不多说,我只采用我的一个观点,真爱一定是为爱而爱,而没有其他外在于爱的诉求。至于爱情的结果是什么,那是爱情发展的后果,并非是爱情之初人们的设计。
接下来再说浪漫的共同特点,就容易理解了,浪漫之爱本质上是感性之爱,人对所爱之人的整体性感受和把握,使之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条件下,看到、想到、梦到、思念到甚至看到所爱之人的一张很普通的照片,这个人的心灵和肉体都能被深深的唤醒、深深的受到震动,并且产生出某种强烈或比较强烈的反应。“常会引起生理上的特殊反应:男性勃起,女性潮湿,喉咙起肿块,手心出汗,两腿发软,脚冰凉,心跳加速,胃不适,头晕眼花等等。(p4-5)”(《浪漫爱情之谜》)它之所以浪漫,就在于它的这种神秘性,爱情一旦失去了这种神秘性,爱情也就随之消失了。人们在真爱的相爱中,没有必要去追问这种神秘性是从哪里来的。也许会有人去追问,最大的可能是越追问,这个人会陷得愈深。
浪漫爱情有很多内容似乎是先验的。比如它需要两个人互相的欣赏,这种欣赏不是一般的社交性的修辞表达,而是深深的为对方的整体所慑服,他(她)迷恋对方的一切。只有在这种时候,一个人的审美价值才得以显现出来。正如我的一位朋友说的那样,“一个人再漂亮,在没有遇到真正能欣赏的人之前,与一般人没什么两样。”这种欣赏之所以能导向浪漫爱情,不是说一句简单的赞美就产生爱情,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赞赏,能引起两个心灵的共鸣,而且欣赏是有感性内容的。
浪漫的先验性,是对于两个人的相遇相爱而言的。它也是个人生活历史阅历经历遭遇的积淀的结果。比如一个人从小在梦中就追求一位有气质高傲的女孩,后来竟然在世上遇到了,而且这个女人还就真欣赏他,两人于是瞬间相爱。这就是爱的先验性,它先于两个人的经验。
一见钟情最接近于浪漫爱情,爱情没有理由,有理由的那是买卖。爱情没有好不好之分,但是买卖有赢不赢之别。其次单恋也是最接近于浪漫爱情的一种爱情形式,而且应该是最值得人们尊重的一种爱情方式。它的付出甚至不求任何回报的付出,才真正体现了爱的深意。柏拉图所推崇的精神爱情,同样也应该属于浪漫爱情之列。通过精神获得强烈的灵与肉的感受性快感,它可以让双方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让对方感受到爱的在场。
浪漫爱情不是花前月下,不是牵手乱跑,不是马路上亲吻等等,这些都只是形式。如果没有上述的内容,所有的浪漫形式都不过是某种怀有其他目的的表演而已。
浪漫爱情的践行者,在现实生活中其实没有必要,向人表明爱的理由和原因的。古希腊的时候,有一位完全不信神的人,去问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他问虔诚是什么呀。这位哲学家看了看他,一言未发。后来有人不解的问哲学家,为什么不告诉那个人虔诚是什么呢。这位哲学家回答说,那个人问的是与他根本没有关系的事情。意思是告诉他也没有意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