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载江湖砺人生(1-2)——外行误入DM(续)

(2013-11-30 13:33:37)
标签:

商业广告

dm

元尚

文化

分类: 职场职话
       十载江湖砺人生(1-2)——外行误入DM(续)
                        元 尚
跟广告业里真正的内行比起来,我算是外行,跟广告业外面的真正外行比起来,我又算是内行。
为什么这样说哪。
在广告公司里编杂志,我是内行;在杂志里弄广告,我是外行。
上面说和DM有缘,1993年从单位出来,当时一位朋友开了一家“蓝天广告社(名字大概是这几个字,时间长了记不太清了),来找我请我和他一起再加上一位他的朋友,三个人弄市场营销策划,觉得这个主意不错,策划跟写文章有相通之处,都是无中生有。于是干了一段时间,毕竟广告不是自己很喜欢的事物,还是做自由撰稿人滋润。不过这段时间跑了不少业务,接触了不少企业、公司的老总,无意识的积累了一些经验。1998年又和朋友们写过一本《中国广告:徘徊在世纪之门》(改革出版社1989年初版),我们给整个广告界来了一个诊断。跨世纪,中国广告能不能跨世纪。这是第一次为自己不喜欢事物写文章。但收益也不少,起码对广告这个行当多少比没接触过的人了解的多些。
《北京高速直达》创刊之初,有好几件小事,至今想起来,仍然记忆犹新。作为职业经验的一部分,它一直激励着我,鼓舞着我。
主持采编部,我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每期刊前都要召开选题会,都要对文章内容进行讨论。初创时期业务部那边一直是在配合采编这边。广告总监总是很客气地说你们把文章定好我们配合你们去拉广告,俨然一个杂志社的工作模式。
初期的DM媒体可能大都采用这种模式,尽管对于商业广告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很不合适的模式,但是对于一个新兴媒体来说,借鉴或是误用其他媒体的模式,也许是一个新兴行业必须付出的成本吧。
刚才说有些小事很值得絮叨一下。就说两件吧。
一件是,公司里的讨论气氛,是后来一直没遇到过的。当时杂志定位于高端,主流读者群定位在中产阶层这一块。就这个中产阶层概念我们整整争论了好几天。到底什么是中产阶层,谁属于这个阶层,谁不属于。公司老板属于这个阶层吗?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属于,因为他们有钱。一种意见认为不一定就属于,理由是中产阶层并非只有一个钱的标准。公司非常支持大家争论这个问题。既然读者定位于中产阶层,那么谁属于谁不属于就应该讨论清楚。这涉及到《高速直达》杂志未来的发展。最后大家意见一直认为应该拥有一个读者名单表,当时还不知道数据库这个东西。对这个表中的读者进行观察与了解,对于杂志发展至关重要。大家觉得费了那么大劲儿争论出来的读者,不能轻易放过了。
第二件是,首期中有一个索尼液晶电视的广告, 当时业务员只拿到了一张电视机的图片,这个图片用在版面中做配图,剩下就是文字,什么都没有。如果按照现在通例顶多就是一个图文混排就完事了。而我们当时的设计部的几个设计员,还是费了一番心思的。最后整个广告版面上图下文形式,上三分之一图片是设计人员,根据客户提供的图片自己设计的,以一道海水为背景,前景是一个设计出来的电视机完全与索尼电视机相同,一对海豚从画面中跃出。广告的标题是“完美 诠释多媒体视界  重现 流畅清晰的画面”。后来设计员跟我说拿到图片时怎么也不知道给如何做,后来反复看了这个标题,就是它了。
第一期出版后,我们收集了读者、客户的意见,专门开过一个讨论会,把问题汇总,然后大家出主意,如何在下一期解决它们。
给我的体会和启示:
做DM媒体,要懂得发现问题、汇总问题、想出办法解决问题、总结经验和教训,继续发现新问题、想办法解决新问题如此循环往复。
DM创刊期中总会有些事情是无法预测到的,有些工作是需要调整的,请看下文。你是不是也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