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

(2012-01-25 20:46:43)
标签:

韦尔斯

日本

明城墙遗址公园

维基百科

窗边的小豆豆

文化

分类: 人物专访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

                                        元尚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

     成长:要自然不要禁锢
    记得我十几年前做教师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大谈特谈素质教育,然后十几年下来,遇上的家长和学生,貌似

比以前更忙碌了,无论家长,还是学生,压力都更大了,牢骚也更多了,而素质好像还不如提倡之前了,孩子们

从小就被一个模式囚禁起来,上好学校,上名牌大学,留学、当官挣钱,而那些所谓的艺术辅导班等,更是借艺

术之名大行商业之风。
    人们痛心之余,开始逐渐认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孩子不是宠物,不是可以放进程序就能出

来成果的数据。“孩子,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灵的人。”多年来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李贺谦女士,坐在我面前

,很有感慨的说着。
   “成长既然是自然过程,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生活知识是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李女士跟我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不久前她跟一个在学校学习成绩很好,位列全校前几的男孩子,说你能跟阿姨说说,明城墙遗址公园附近,那些树是槐树。男孩子说这好办,课上学过,见过槐树的图片。两个人来到古城墙附近,留了好长时间,李女士心里还纳闷,这儿到处都是老槐树,不用这么费劲。面前是一颗典型的老槐树,李女士对孩子说你看看,那是不是。灌输式的教育总是要说这就是,如此孩子只能死记硬背,“一旦遇上稍有差别的,就不敢识别了。”那个男孩子围着来槐树转了还几圈,摸摸树干,望望树冠,犹豫起来。孩子好像认识,又好像不认识。跑回来对李女士说:“觉得像,可是跟书上图片不一样。”李女士告诉他这附近,有很多老槐树,自己去看看,下次带着你的小朋友们来玩。
 
    成长的秘诀:寓教于自然
    人的知识是从经验中概括出来的,这也是一个自然过程。现在流行的森林幼儿园和自然学校,很受家长与孩

子们的喜爱,也很受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它不仅是一个新词汇,而且还是一个成长教育的新事物。她给我泡了一

杯苦荞茶,说“我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
    维基百科是网路上最大的公共百科知识网站,它的创办人占美韦尔斯,被《时代》杂志选为全球100名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它是网上开放的知识平台,其百科此条均由公众自由参与,和修订,号称网上「百科全书」,现在网上的很多百科网站大都学自它。和一般人的认识相反,韦尔斯对网民是充分信任的,他让网民自己参与编撰维基百科词条内容。人们以为这样做,会使网站陷于混乱而停办,事实则相反,韦尔斯这种做法,不仅没有使维基百科陷入混乱,公众反而因为参与而更加珍惜这个充满了平民味道的网站。
    于是人们就开始猜测,韦尔斯这样的杰出人物,一定是来自某所国际著名大学,然而就在人们争相炒作的时

候,却以外发现他原来只在母亲和外婆创办的、仅有一间教室的民办小学里读过书,和他同班的孩子只有4个人。这个自家民办的学校,没有规定什么必修课程,他妈妈作老师,唯一的教育就是鼓励孩子们阅读有兴趣的图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知识,在成长中锻炼生活能力,敬畏自然。敬畏生命。他妈妈还鼓励孩子们自主的去探索生活,极其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正是这种自然的教育使韦尔斯最终获得了属于他自己的成功。

 

    明城墙脚下,以自然为师
    和以课本为师,以成年人为师不同,自然教育强调的是以自然为师。“其实”李女士说:“我们比较熟悉的

日本小说《窗边的小豆豆》里的巴学园,就是日本作家黑柳彻子描述的一个自然学校。”
    儿童对事物和社会的认知,是通过运用他们多种感官,在自然自由的探索出错自己修正,再探索,这样循环

往复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自然教育以鼓励探索、创造和多样性为主,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继而形孩子们处 

    李女士讲了这样一个事例,比如疼痛,一般我们都是先交给孩子这个概念,而自然教育,就不是这样的。孩

子的家长们带着孩子到这个满是树木的古城墙附近来玩。有一颗柳树,柳条长长的快要垂到了地面上,?一个男孩看见后,就跑过去,双手拽着垂下的柳条,把柳条当秋千,来回荡来荡去。搁平日早就跑过去了,厉声训斥,一大堆理由。无非告诉孩子摔下来会很痛,但是孩子是无法理解痛是怎么回事的。这里家长们,看着孩子们玩,乐、撒花,一会儿,那个男孩突然真的从拽着的柳条上掉了下来。先过去的不是家长,而是旁边的小朋友,小伙伴们七手八脚,帮助弹土的,搀扶的,小朋友们围在一起,有说有笑。那个那孩第一知道了痛是怎么回事,这对他来说是一种真实的感受,是真知。同时还感受到了伙伴关怀的温暖。
   “以自然为师”的自然教育理念,在现代都市化灌输式教育中,已经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在香港,一群信奉自然教育的年轻教育工作者,14年前就成立自然协会,并通过带着孩子们,以亲近大自然的方式,举办各种教育活动。他们把教室移到了河边、树下,一草一木就成了孩子们的真正老师。”
    北京市内随着高楼大厦,钢筋水泥的侵占,自然环境已经比较稀少,而东城区的这出明城墙遗址却保持着比较好自然环境与古典氛围。李贺谦女士看好了这里的环境与气氛,通过她的积极倡导,同时她也是积极参与者,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信号所附近,于去年组织举办了一年的自然学校活动。每到周末信号所,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孩子们在这里感受历史、感受自然,他们在这里以不同的方式来学习、成长。
    在这里,老师不事先给孩子们讲书本上的东西,而是让孩子们尽情提问题。一般情况下,孩子做错事,家长

就马上过去,仅仅凭借着一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孩子们的对错,这样孩子们就是表面服从了,可是心里依然会有

很多疑问。但在这里,就算孩子真的做错了事,甚至孩子们彼此之间发生争执、打架,老师和家长们,也会交给

孩子去自行判断,让孩子们自己想出和解办法,老师只在做些旁引导工作。
    孩子和家长们共同在信号所发出这样的声音:“放下脚步,让我们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让我们用更温柔

的心,陪伴孩子们健康成长;让我们用更多的努力,带领孩子们去认识自己的历史、保护我们的生存空间。”
     
    心灵回归,自然与古典
    周末孩子们和他们的爸爸妈妈,一起在这里创造了《明城墙的秋天》手工创意画,画作完成之后放在信号所

前的小广场上的时候展览时,不想竟招来了很多的行人围观、一些摄影爱好者把孩子们的作品拍下来,留作纪念


    这幅作品是孩子们用废旧的木板,旧报纸、旧纸盒子和颜料、银杏叶等材料,创作完成的,整个画作的结构

、布局和规划都由孩子们来完成的,画作里面,那个富有生机而又可以移动的物体,是孩子们的创意,也是孩子

们的绘画作品。“作品寄予了孩子和父母对明城墙遗址公园的热爱,孩子们用心完成了这一幅虽然幼稚但却充满

了希冀的作品。”
    李女士情不自禁的对记者说:“秋日渐渐远了,但灿烂的金秋,却留在了孩子们的心里,留在了信号所奋发

向上的空气里。”
    有位孩子的家长说:“我们的童年,因为缺少买来的玩具,反而得以更多地在自然里玩耍;因为没有课业的

负担,反而能够更多地在实战中摔打。这些,都已经成为今天的力量,看不见的力量。”
   在明城墙遗址公园信号所的自然学校里。“自然是孩子的必修课,也是成人的必修课,爱自然,投入自己,沉浸自己,聆听自己的心声。躺在大草原上,聆听风席卷而过,仰望苍穹,数不胜数的星星,偶尔有小虫鸣叫甚至蛰咬我们的身体,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全方面的感受。当芳草的气息鼓鼓进入我们的胸膛,那份真挚的感动是坐在30平米教室里的孩子无论如何不能体会的。”
    把教育融于自然的方式,人们称之为自然教育。森林幼儿园作为一种自然教学的方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

斯堪的那维亚,80年代已成为丹麦早期教育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至90年代中期,丹麦的森林幼儿园模式的思想

传入英国,从此,森林幼儿园在英国及欧洲得到迅速发展。
    最后,记者通过李女士知道,目前的自然教育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法人单位组织的,一种是个人自发的。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活动,就“属于自发组织的。”她还计划组织孩子们,在明城墙遗址公园周围,让孩

子们自己寻找发现问题,然后自己寻找答案。这样可以在孩子们自然玩耍的过程,培养孩子们发现问题,解决问

题的能力。她设想,信号台附近是孩子们一个再好不过的天然学习场所,也许因为她住在这附近,也许是她和孩

子们与这里有缘。
    这是李女士给我写来的一段介绍自然教育的文字,“在世界各国,自然教育都是蓬勃兴起的补充式教育。全

球开展自然学校教育最好的堪称是北欧的丹麦、芬兰和瑞典等国家,他们拥有丰富的自然、较少的人口、宽松的

教育环境。孩子们甚至一年到头都在森林里上幼儿园,风雨无阻。芬兰也因此成为全球学力(注意!不是学历)

最强的国家。
    2010年年初,日本Whole Earth自然学校创始人广濑敏通先生到北京访问。这位传奇人物在青年时期就从大学里辍学,到柬埔寨开展难民救助工作。1982年他回到日本创办了Whole Earth自然学校,致力于培养热爱冒险的孩子们。日本全国各地共有8个分校,每年有8万人参加该校的自然活动。”

    刊发于《北京纪事》2012年第一期。

明城墙遗址公园的自然教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