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朝拜之胜地——北京古玩城系列报道之三

标签:
北京古玩城博览会文物商店武英殿铜器图录古玩市场杂谈 |
分类: 藏界藏话 |
从2009年至今,北京古玩城每年举办春秋两届古玩艺术品交易博览会,成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持性内容之一。北京文化、文化北京,文化创意为北京的古玩市场带来了发展的商机和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文化创造财富、文化支持发展、文化创造品牌、文化提升品质、文化涵养精神、文化成就梦想。
两年来,四届博览会已成为京城古玩艺术品收藏界的一大景观。
收藏北京
典藏世界
2010年秋第二届北京·中国文物国际博览会由北京市文物局主办,北京古玩城有限公司承办,主题为“收藏北京,典藏世界”,坚持国际化、高端化、专业化的整体定位,倡导健康的收藏理念,汇集文物收藏领域的高端精品,提升北京在文物艺术品交易领域的核心地位,推进北京迈向“世界城市”的进程。其规模档次为北京历届同类展会之最。此次展会有来自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澳门等18家海外参展商参展,中国内地参展商共49家,其中包括北京市文物公司、上海兰馨珠宝文物商店、扬州文物商店等3家文物商店和荣宝拍卖、永乐拍卖、长风拍卖、北京中都拍卖等9家拍卖公司,彻底扬弃了过去那种单一类型的展会形式。
其展出的精品,令人叹为观止,如乾隆白玉山子摆件,高15.5cm,以白玉籽料制成,玉质温润,滑腻如凝脂。玉色洁白透亮,随型而雕高士游春图,采用浮雕和镂雕为表现手法。选料优良,雕工精湛,为清乾隆时期玉山子的典型题材。
清道光青花矾红温酒壶,呈葫芦状,上下贯套而成,上部壶腹呈柱状延伸插入承座,承座内温水。上部壶中贮酒,依靠水温温酒,构造精巧,造做难度极大,通体白釉地绘青花字卐云纹,矾红彩飞龙及蝙蝠,抓扭莲瓣,纹饰描绘细腻,整器保存完好,殊为难得。
清御制犀角苍龙教子三足爵杯,仿古代青铜爵杯形,是宫廷造办处根据《武英殿铜器图录》上商代铜器造型制作的。刀法精绝,圆雕、浮雕兼配,多种雕刻技法融为一体,纹饰细密精美,线条流畅而整体感强,又与吉祥寓意相连,呈现出“苍龙教子”之意,反应了明末清初仿古艺术的典型风格,是犀角艺术中的珍品。
玩家的文化乐园
忙里偷闲也是需要一种生活技巧的,是需要有一种文化氛围的。而古玩博览会正就创造了这样一个氛围。古玩博览会正赶上大礼拜,这里就成了北京古玩玩家的乐园。
自从古玩热在京城再度成为时尚的时侯,人们的收藏生活就发生很大了变化。2009年春季博览会上,笔者走了的几处摊点后,深深地感到古玩玩家的生活方式的确可以给人一种有益的启示。一位柳姓收藏爱好者在博览会中淘了小一天的时间,仅淘到了一只青花小罐。他说:“这也是一种乐子。我们来这里转什么,不就是文化吗?感觉缺点什么,缺的也是文化。”。一位年近五旬的玩家说:“说白了这也是玩,但觉得挺有品位、有档次。”
其实用北京话说,这就叫滋润,文化滋润。
这也是文化创意给古玩市场带来的新景象,据资料显示,到古玩市场上淘古玩的人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一类是古玩商,他们的最大特点是买得勤卖得快,以前他们只看市场,现在他们更看重博览会。一类是古玩收藏者,他们的特点是眼光刁,该出手时准出手。博览会不是练眼力的地方,它是一个展示藏家眼力与鉴赏力水平的平台。再有一类是古玩的爱好者,从四届博览会上看,他们把参观当做一种生活嗜好,当做一种生活休闲,当做一种心情的调剂。用他们的话说:“古玩看多了也上瘾。来这儿有时往往就是为了看一件铜器,看一件瓷器或玉器。”他们来这博览会的另一个目的,“就因为某某要来,我们才来。大家见见面聊聊天,那怕打一个招呼,也觉得这天没有白过”
。再有一类人,他们多为观看者,这些人一不买古玩,二不闲聊,但只要来了,被那种古韵古色的气氛一熏陶,也就成了博览会的常客。时间一久他们中的有些人也就成了古玩的玩家。
据博览会的几位工作人员介绍,博览会上的熟面孔几乎占80%,一些古玩商人则说,这个比例有时可高达90%。据不完全统计,博览会期间每天都到这里走走的,有40%左右。这些以逛古玩博览会为乐的人们,包括了不同层次的北京玩家。
古玩商一水儿的全天侯活动,因为要交流要了解行情,落了空就是损失,所以他们是早来晚走的那一拨。你一眼就能看出来谁是古玩藏家,他们的特点是见着好东西,总会一个劲儿地看。而古玩爱好者通常不会来得很早,来了就转个没完没了。一般观赏者来博览会的时间虽然没有什么明显的规律,但他们也是一批古玩发烧友。从访古玩、淘古玩到把它当成一种休闲文化生活,在博览会上发现欢乐,怡然自得。离文化近了,离浮躁就远了。
博览会上觅藏品
收藏作为一种雅号,不在于那东西是不是文物,在于它是不是让我们心动让我们得趣,让我们觉得好玩,让我们觉得那东西里面有文化。在博览会上,一幅旧扇面,一张旧年画,一只旧笔筒,那怕是一只旧表,一只旧鸟笼,都能让人们产生一种温馨的回味和联想,说不定多少年之后你手里的这些玩意也成了人人争而珍藏的文物。而淘这些东西则要处处留心,藏界有这样一句话,是说怎样收藏既有趣又有价值,许多大收藏家差不多都是从这里获得成功的——四个字“人弃我取”,也就是说人家不要的东西我们留心把它收藏起来,积少成多。
去年春季博览会,笔者采访到一位收藏者,他打开手里拎的提包让我看,实在看不出有什么稀珍的文物古玩。他拿出一个品相相当不错的日记本,说:“你可别小瞧它,这可是上世纪50年代的东西,当时这可是人人都有的东西,没什么可稀罕的吧?可你现在给我拿出几本来瞧瞧。现在要找这样一本东西可真就不容易了。”他说,就从这样一本很普通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在想什么做什么,甚至可以看出笔记本主人在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或她的喜怒哀乐。我拿过来看了看,这是一本绿封面的日记本,封面上有“毛、朱”的头像,头像下方有“长征”两字,头像和字都是烫金的却都保存完好。翻开日记本,里面的每一页的天头上都印有一队打着“八一”军旗的队伍,“你说它是不是很有收藏价值?它既是历史,又是文化。”
另一位收藏家林先生对此亦有同感,林先生喜欢收藏钱币但他的藏品绝大多数来自于这种处处留心的收获。他告诉我们,
像这样的春季博览会上,淘藏品不能只盯着几个大的摊位。他的体会是大摊位固然有好东西,但就因为地方大了,所以什么鸟都有,“你没见那儿总挤得满满的一堆人吗?就拿我喜欢的钱币来说,许多稀有的钱币早让人家给淘光了。可就在一些的小摊上,说不定就能有你心爱的东西。”
据悉今年春季古玩艺术品博览会,本月21日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