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玩业的最前方,迄今最全记录(之七)全文连载完

标签:
司各特中国潘家园《亨利四世》北京大学图书馆杂谈 |
分类: 藏界藏话 |
打眼和捡漏,也是随着旧货市场流行起来的,玩收藏的人,没有没打过眼的,打眼不是什么坏事,不打眼你就练不了眼力,就练不了心态,练不了定力。不是有哪一句话吗,想学收藏,先上潘家园练眼力,然后再去古玩市场上捡漏。这意思就是,捡漏是要通过打眼的历练过程,才可能有的一种淘藏水平。
在潘家园打眼是常有的事,1995年就遇上一次,说出来就算是一段历史吧。我平日特喜欢读宋人米芾的《砚史》和苏易简的《砚谱》之后,“吃药”就是因为书看多了,实物看得太少的缘故。在地摊上看见一方松花石砚,淘的时候还有哥们给“掌眼”。看见这方砚的的时候,摊主望着我们一言不发。他是聪明的,开口早了,我们也许会大砍价,因为他急于出手。他如此一来,急的就是我们了。两位朋友都说是清官皇帝御砚,如果三五百能到手,那就真是捡了漏啦。我们问:“这砚什么价?”对方说:“你们给个价?”我说:“您让我们给价,三五十的您干吗!”对方不生气也不着急,慢兮兮地说:“这是啥砚?松花石砚。本来就没想卖,不知怎么的一块儿混着来了。见你们喜欢卖了也成。200块钱您拿走,这是一口价。”我知道古玩、旧货市场上所谓的一口价,就是不能回价。买就买,不买拉倒。我实在想杀下点价去,可不知怎么开口。另一位朋友说:“这么着吧!我们三个人一共就带了200,您给我们留下20,让我们也好再往里面遛遛,先欠着,下礼拜给您带来。”对方说:“欠着可以,砍价不成。”
我们都以为遇上《西清砚谱》里的松花砚了,心里这个高兴。回家拿出《西清砚谱》一看。全错了!别的不说,书上记载那砚背面有铭文一则——“以静为用,是以永年”。给我掌眼的哥们非要出钱买走,我说算啦,留着当个纪念吧。跟人家万八千的打了眼相比,我还算是幸运的。在潘家园淘藏品,要有好心态。收藏一不能玩自己不熟悉的,二不能有贪心,总想捡漏最后都得打眼,三不能不懂装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