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捡漏儿的神话

(2010-09-24 14:44:39)
标签:

苏哈托

香港

北京纪事

大众

玉猪

杂谈

分类: 藏界藏话

                        捡 漏 儿 的 神 话
                            元 尚 文/图

           捡漏儿的神话
 
    大众收藏,最吸引人的神话之一,莫过于捡漏。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关于捡漏的文字,就不断在媒体上曝光,有些靠着买卖古玩发了财,出了名的人,就是靠着制造自己如何捡漏,来为自己做造神运动。如果说最初的那一批收藏爱好者,在收藏过程捡了漏,是有可能的,因为80年代,还不兴收藏,甚至还没有人敢说自己喜欢收藏,那时候最富也不过是个万元户,炫耀吃穿还来不及哪,谁有闲功夫闲钱,往那上面扔。活钱死物是那个时代一般大众的理财心里。只有少数人,出于某种爱好,没事的时候,买两件自己喜欢的旧东西,玩玩。最多也就花十几、二十几块的,这在人们的眼里,就已经是高消费了,已经是很奢侈的了。90年代,特别是其后期,旧东西开始成为大众追逐的理财工具,于是80年代买来的那些没人要的破烂,就都成了好东西,拿出来一卖就是几百、几千的,一夜之间,手里的破烂就身价百倍,多大一个漏呀。现在说不清第一篇捡漏的文章是谁写,记得那时候,我还在《北京纪事》的时候,就常见着这类文章,因为自己也算是个收藏爱好者,于是跟着写捡漏的大潮,也写了一些文字。
    神话,是忽悠大众的最好手段。没有神话,大众有时候,就会迷失方向。有了神话,大众手里的银子就会没了方向,都围绕着捡漏升值转。
    
    笔下“检漏儿”要夸张
    收藏点旧东西,没事的时候,拿出来把玩把玩,如果余兴尚在的话,拿起笔来,写上几句,应该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大凡传下来的那些所谓藏书记、藏画记之类的玩意,你如果仔细去翻的话,你也许会发现,古时候的人,真的很可爱,也很优雅,那里面绝少关于东西是如何买来的,今后能不能保值升值的文字,就更没有了。明末清初,有人为了收藏,可以把家里面的田产、当铺全部卖掉,就为了能把自己喜欢的旧东西买进来。那些记录藏品的文字,在今天的人眼里,可能都成了天书,不知道是古代的藏者都博学,还是今天的人们都盯钱。
    十多年前,仿照着古人收藏的先例,没事的时候,也写一些文字,记得那时候买过一只笔筒,没花多少钱,记得不错的话,也就百来块的,一篇稿费的钱,那时候写一篇纪实类的文字,咱北京可以拿一二百块,好的给南方,可以拿一两千块,再好的还能多。可那时候南方的报刊,几乎不刊登收藏类的文章,所以就给这只笔筒写了千八百字,寄给一家报纸。
    当时买笔筒的时候,不是看中它的年份,倒是上面的图像挺招人喜欢的。记得当时见了这东西,毫不犹豫就拿在手里,还跟人家说,这东西真不错,老东西。这不没事撑的让人家宰吗。不过那时候卖东西的人,还没有这时候那么精。一百来块就拿下了。其实买这东西,就这么简单,回来后,觉得图案很好,玩吗,有人玩年份,有人玩造型,我哪玩的就是那上面的那幅画,一个当官模样的人,在那儿指手画脚,其他人都跟随催的似的。活脱出当时的当官人的世相。古代当官的据说都是学而优则仕出来的,要我看,从这幅画上看,其实都是屁而优则仕里冒出来的。你看当官的和其他人,腰板没有一个直的。就是陶渊明说的那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路人。
    稿子寄出去一多月没音信,于是打电话过去询问,对方是个女孩子,告诉我说,文章写得很好,就是可读性差。我心里这个纳闷,写得好,怎么还可读性又差了。其实人们所说的可读性,人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对于故事来说,它是情节。对于哲学来说,它是逻辑。对于美术来说,它是色彩线条。对于网络来说,它是刺激。而对于广告来说,它是实用。我本来想跟她在电话里在申说几句,没等我开口,电话就断了。晚上去了一位编辑朋友家。跟他说了这事,朋友说哥们你干编辑的还不懂吗。可读性就是个官话。谁看你那些文字,“告诉你,就写捡漏,就能发。”我说我写啦,二百多的东西,花了一百多点,这不是“捡了漏”了吗。朋友说:“你不是编纪实嘛?编个故事。”我说就这么一东西,能有什么故事。“干脆,你就写,一百多买的,卖了八千多,这不就是一大漏。人们看的就是这个。”我说我也写啦。朋友告诉哦我说你那也叫漏,你说挣了八万,人们才看着红眼哪。
    明白啦,听人劝,吃饱饭,照着朋友开导的去做。后来还真就发了好几篇捡漏文章。原来,漏就是这么“捡”的。
    
    白送的东西都是漏儿
    自90年代以来的大众收藏,从它兴起的那天起,就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那种收藏了,它已经蜕变成了一种大众理财的神话兴奋剂。在这场制造“兴奋剂”的过程中,有一种人,可以说是真正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那么一类人,他们从来就不收藏,也见不着这些人淘换东西,可是,就是这类人,还专爱写捡漏的文章,他们和收藏者不同的是,藏者写的东西,绝大多数都是自己掏换来的,只不过是为了文章的发表,把买卖价格之间的距离拉大了,或是夸张了,属于收藏修辞学范畴,而这类人的检漏,没有夸张,也没有扇呼,他们的东西本来就一分钱也没有花,卖多少钱都是检漏。检漏不过是一个市场运作的一部分。
    这类人,还真见过几位,那叫一个牛,你说什么,他们都能给你捡来漏,苏哈托他的外号,这小子比他们那帮子人都精,现在早就不干这个了。当初为什么,叫他苏哈托,他姓苏,哈托是形容他干着活的时候,那一个哈着人家的劲,别人还真拿不好。他接的第一单活,是他自己在旧货市场上哈来的,本来人家根本就不认识他是谁,他一连哈了好几个摊,听到的都是,您往前边看看,说不定有需要您的。他当年是一上来就问人家,需不需要给您写点什么?多傻呀。人家没把他当神经病就不错啦。他清楚的记得,第一单活是在一个夏天,盯着大太阳,满头大汗的走了好几家买古玩的店,最后还一个老太太看的店看着小伙子挺可怜的,说:“小伙子,进来坐吧。你说你要写什么?”苏哈托说:“我想跟您借点东西,回去写。”老太太犹豫了,万一要是个骗子?苏说:“大妈,这么着,您就借给我一件不值钱的玩意,写完了,就送回来。我身份证,可以压您这。”也许是老太太心软,也许是他心诚,借回了一只青花瓷墨盒。一个晚上,他就出手了好几篇,青花瓷墨盒检漏记,满世界一发。第二天就把东西给人家送回去了。老太太一个劲的夸他,人真好,真实诚。没出两月,老太太就找他,说有人要找他写,看来真有人到老太太那检漏来了。渐渐做了几十单这种检漏活,知道他的行里人都管他叫苏托。每写一篇,东西一定要送的,慢慢的他也了解了古玩这玩意,不同的东西,有不同的价格,他就根据这一点,按价论价,什么叫按价论价,就是你这东西值多少钱,他就按这个估价的百分比收动笔费。如今他已经不干这个了,用他的话说,不上档次,它现在干的事专给古玩商做策划,然后找人写。“写这类东西,对于爱动脑子的人来说,是件苦差事,不如忽悠策划合算。跟人一说,有档次,容易见效果,又来钱。”
    
    检精神漏更美好
    外行人其实不知道检漏是个什么概念,刘一手手里正把玩着刚刚从市场淘换来的一只“汉代”玉猪,我之所以把他这个汉代两字,打上了引号,倒不是我不相信他的话,也不是我自己一点也不知道玉猪是什么玩意,而是因为汉代在我心里,有一种近乎于崇拜的形象,所以大凡见着人们所说的汉代的东西时,我都要打上一个问号,理由是那是要经过考证的,而且应该是纯正的乾嘉式的考证。简单跟您说吧,就是一定要有文献做证。光嘴皮子不成。
    刘一手之所以叫刘一手,还有一个说法,就是他嘴皮子上面真有一手。朋友们跟我介绍说,他要想说你这是假的,一会就连你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东西是真的了。可他要说自己那东西是真的,你别听他说,只要一打听他白话,同样也用不了一会儿,你就会信他是真的。他给自己的藏室起了个名字,就叫“是真斋”,一进门,没别的,您第一个见着的,不就是“真的”两字吗。谁有那么大胆子,敢把自己收藏的骨董都当成真的,可他刘一手就敢。
    不过刘一手,也不是什么学问都没有,就是一不学无术的玩家子。他跟我一样,喜欢清代学者惠栋、阮元、钱大昕以及章太炎的老师俞樾,喜欢没事的时候翻翻《愙斋集古录》什么的,所以我跟他说,你这个汉代两字,我要给你打引号,他没意见。
    引号不意味着这只玉猪就是假的,质疑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你听他这东西的漏在那里。玉猪是刘一手上个月从从一个卖杂项的古玩商手里淘来的。见着的时候,一共有三五只,有白玉、黄玉、青玉的,刘一手单单看上黄玉的那只。我插话说你为什么喜欢黄玉的那只,不就是因为我有一只吗,“想跟我比”。他说不是,白玉、青玉的质地都不好,先不管是不是汉代的,卖东西的人都这么说,一下子也看不出来,他有一个看法,玉就看质地,你说什么年代的都不怕,你就是说是黄帝时代,也不用跟人家计较,只要玉质上乘,东西不贵,就是漏。黄玉猪开价3000千,回价1500拿下。刘一手说不说别的就这黄玉,起码卖两万。“不给我两万,你别想拿走。这不就是漏吗?”闹了半天,就这么个漏。到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玉猪好在刘一手手里把玩着,可他坚信这就是一个“漏”,让他检了。无独有偶,谢女士去年春天去香港玩,花了六千人民币买回了一部线装本《诗经》,辗转托朋友找到我,说让我看看,值不值六千。我看了怎么说哪。只能说不错吧。可她还是不依不饶的,非要拿着书和资料和我见面,碍于朋友的面子,就见吧。加了面,没几句话,这位谢女士,就拿出一家拍卖公司的拍卖图册,指着上面的一件拍品图片说;“您看,是不是和我的书一摸一样。起拍价十几万哪。它那书还没有我的书好哪,我的书起码也值几十万了吧。”这时我才明白了,收藏检漏,这种精神漏,比什么都重要啊。那是一种人们的美好感受,试想一个人花六千买了一件,在他(她)心中值六十万的东西,这是一件多么愉快的事情呀。收藏真的不太狭隘,检漏也不能被理解的太狭隘,这样玩才是一件乐事。
    首发于:《北京纪事》2010第九期
             捡漏儿的神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