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孝全图『中英文对照本』
《二十四孝》一書的最早的撰輯人,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說法。一說是元朝郭居業所撰輯。清末鳧山人(潘守廉)在《二十四孝圖說並詩》的自序中說:“至元朝郭居業始將伊古以來孝行卓著者集24人,名二十四孝,以昭後世。”但,潘守廉不能說明郭居業為何人。另一說法是元代郭守正所撰輯。清代的韓泰華在《無事為福齋隨筆》卷上中寫道:“坊間所刻《二十四孝》,不知所始。後讀《永樂大典》,乃是郭守敬之弟守正集。”由於,《永樂大典》的失傳,郭守業在歷史上又無傳,其可信度也值得懷疑。還有一種說法是福建尤溪的郭居敬所撰輯。最後一種說法最有依據。
明代著名文獻學家王圻在《續文獻通考》中說:“郭居敬尤溪人。性至孝,事親,左右承順,得其歡心。嘗摭虞舜而下二十四人孝行之概序而詩之,名二十四孝詩,以訓童蒙。”《尤溪縣誌》除與上大致相同的記載之外,亦載:“歐陽玄諸人欲薦之,固辭不起。有《百香詩》。”《百花詩》在國內已失傳,但在日本京都龍谷大學圖書館收藏有抄於室町時代的手抄本(即大約十四、五世紀)。該書首題“延平尤溪郭儀祖居敬選”。
尤溪“元屬南劍路、延平路;明隸延平府。”福建郭氏大都尊郭子儀為入閩始祖。據《崇正同人系譜‧郭氏條》載:唐中葉,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他的第七子郭喧及其子,“以官福建故,遂家于汀州郭坊村。此為郭氏南來播族之始。”因此,郭居敬稱“延平尤溪郭儀祖居敬”。
當然,最有力的還是物證。
郭居敬撰輯的《二十四孝》一書的正確的書名是《全相二十四孝詩選》。
北京圖書館收藏有明洪武年間初刊本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據《北京圖書館古籍全本書目》載:其收藏的明洪武初年刊本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為“元末福建的郭居敬編纂”。日本龍谷大學也收藏有根據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刊的《新刊全相二十四孝詩選》的手抄本。現在,在河南省南陽市社旗縣山陝會館還收藏有元朝畫家郭居敬繪製的珍品刺繡《二十四孝》圖。所以,準確地說,尤溪郭居敬撰輯的應該是以“二十四孝”題材為內容的《全相二十四孝詩選》。
就以“二十四孝”題材為內容所撰輯的書而言,元及元以前就有多種版本的書。如五代時的雲辯大師所作《二十四孝押座文》、南宋畫家趙子固作的“二十四孝書畫合璧”圖、元末王克孝作的《二十四孝圖》等。
郭居敬的貢獻是將中國流傳深遠的二十四孝故事進行增刪,最後以詩配畫的形式固定下來,撰輯成《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一書。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一書刊行後,很快得到廣泛的流傳。當然,這裏有適合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的因素之外,也有因其編纂內容和形式上的一些特點,促使它迅速廣泛流傳。魯迅先生說:“(二十四孝)這雖然不過薄薄的一本書,但是下圖上說,鬼少人多,……那裏面的故事,似乎是誰都知道的;便是不識字的人,例如阿長,也只要一看圖畫便能夠滔滔地講出這一段的事蹟。”(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所以,它之後,相繼又出現《日記故事大全二十四孝》、《女二十四孝》、《男女二十四孝》等以“二十四孝”命名的勸孝書籍。清人吳正修還曾作《二十四孝鼓詞》,廣為傳唱。其中,開場白說:“論起這二十四孝,誰人不知,誰人不曉……”
《全相二十四孝詩選》不僅在中國得到廣泛流傳,並且迅速流傳於鄰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