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教育孩子兴趣享受音乐学琴日记 | 
					分类: 我的四个文件夹:孩子产业 | 
小妹在钢琴比赛中获奖,打电话给爷爷说,爷爷的回答很实在:很好,小孩子这样学下去,可以找一口饭吃。
学琴、学画、学体育,是一门兴趣爱好,能发展得好,也确实是一项可以安生立命的行业。
--小学以下的小孩子,基本是做兴趣爱好培养
--即将高考的大孩子,就是为了参加艺术考试的高中生。
这几年,身边朋友的孩子已经经历和正在经历高考了,跟着亲眼看到和听到的事,颇让人感慨:一个孩子高考,一定是全家全力以赴,财力物力上的支持倒还在其次,精神上的支持,也是全神贯注。就是那句笑话:即使要离婚分家,也要憋住这半年!
因为高考的严峻,很多有特长的孩子选了走艺考这条路,也认识了一大群这样孩子,这群孩子和家长其实是最辛苦的:
--钱花得更多,专业课、乐理课还有为文化课的补课
--路途很辛苦,为了拜师、学艺,远赴上海、北京、广州。。。。
而且从听来的情况看,很多艺术院校和专业,潜规则盛行,各个评委打点过去,没有几十万上百万,听不到一个响声~~~
怕怕,中国的艺术院校怎么就沦落这样了?相对国外的名校,比如音乐方面的柯蒂斯、茱莉亚,人家对有天赋的学生,基本是是费用全免,宿舍里连钢琴都配好了。
偶然看到王潮歌的报道,她是观印象艺术发展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CEO,是张艺谋合作做室外大型音乐剧的著名导演,她去看伦敦的奥运会开幕式,场面的浩大不一定是比的上北京奥运......起初,她是用导演的目光在看这台晚会——如何布置舞台、如何用光、机关出现的频率……
没多久,她就忘记了这些技术型指标。“人家5分钟、10分钟就送上来一个大活人,憨豆、辣妹、酷玩乐队……这些人都是很棒的艺术家,但我们有什么?刘欢,但世界人民认识吗?我们在舞台放孔子,这哥们都死去两千五百年了,还放了一个郑和,但人家英国人连莎士比亚都没提。”
“你跟人家怎么比,人家有那么多对人类的艺术有贡献的大腕儿,英国经济第三大支柱就是摇滚乐。对比想想中国有什么,还真想不起来。”
王潮歌在伦敦感触的背后是赤裸裸的现实: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文化匮乏”。
孩子家庭花巨额资金学艺贿考,老师从中谋取源源不断的油水。。。如果从孩子学艺、上大学开始,就是一个如此功利圈子,要指望这个圈子诞生有创意的作品和真正的艺术家,就像指望沙漠能长出参天大树一样。
如果没有巨大的天赋,一定不要从事这行
如果没有保有孩子的灵性,在心灵中保有一个空间,一定也不要做这行。。。
如果投入产出比不合理,咱们也不干这个事,有几十万,可以做别的事,比如摆个小摊,吃一口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