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武冈的春节习俗

(2015-03-06 12:43:50)
标签:

转载

分类: 武冈
原文地址:武冈的春节习俗作者:北京科大

                    武冈的春节习俗

  中国过去用的是农历,也叫阴历《阴历是按月亮来计算的》,每年开始的第一天也曾被叫做元旦,解放后用的是公历,就规定了阳历〈以太阳为准来计算〉的一月一日为元旦,那么农历每年的第一天就只能叫春节了。但中国人比较习惯于过春节。

 进入十二月,已是隆冬季节,除生意人外,其它行业,特别是农民已没有多少事情好做,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有哪些习俗呢。

  十二月也叫腊月,初八叫腊八,是传统打扫卫生的日子。大概因为打扫卫生,不方便做菜,一般都是喝粥,这天的粥就叫“腊八粥”。不过现在条件好,都把里面放上很多冬令补品,就具有时尚意义了。从这一天开始将通过打扫卫生来搞好冬藏,该收捡的都要收藏好,好整洁过年。

  到了冬至这一天,已是适合做腊肉的时候,农村常在这一天杀掉家里喂的猪,把肉腌制后,吊到灶上面炕着做腊肉,这种做法可以把肉保存得很久,腊肉可以备不时之需,因为过去农村特别是大山里,不是随时都有肉卖的,过年和来年来人来客时方便食用。据说冬至这天做的肉吃起来要特别香些,当然其它鸡,鸭和鱼也都可以杀倒腌制成腊菜了。杀了猪,有猪血又有肉就可以做“血饼”,用豆腐拌猪血再加入点猪肉做成鹅蛋形的厚饼〉,风干或烘干了吃,也可以保相对较长的时间,豆腐是白的加上猪血就变红了,也是图吉利的意思。冬至这一天,北方人有包饺子吃的习惯,南方人则没有这种讲究。

到了十二月廿几,就要抓紧准备过年了,有只用荒言土语对的谣歌,小孩子经常唱的是:

廿四敬灶司,就是送灶神上天去言好事,向玉皇大帝会报人间烟火〈老百姓的生活状况〉,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家能够丰衣足食。敬灶神当然要有供品,不过灶王爷好像是吃素的,供品大多是糕点糖果,在过去物资不太丰富的时候,能有些糕点糖果吃也算不错了,因此就把这一天叫做“过小年”。不知为什么,北方人过小年是廿三,要早一天,是不是北方人性急些,就搞不清了。

廿五备年鼓,不经常用的锣鼓该找出来整理了,以备过年时好用。

廿六薰年肉,冬至挂起来的肉,时间短了还不够干,得赶紧拿烟薰一薰才变色,而且要烟薰了才是腊肉味,吃起来才香。

廿七当着急,离过年只有三天了,凡是还没有准备好的,得赶紧补上,如瓜子,花生和过年的要的礼品都该准备了。

廿八杀鸡鸭,要吃的新鲜东西也该准备了,如鸡鸭和鲜鱼等。

廿九样样有,都准备好了,过年物资样样齐全。

卅和初一,只管坐着吃,应该不再做什么,只管专心过年了。

到年底,是该团圆是日子了,大家都回来了,吃餐“团年饭”显得很重要。吃年饭也不一定是卅日,只要过了小年,就可以吃年饭,吃年饭一般都会看黄历〈一种以黄道来计算,按廿八星宿值日来决定日子好坏的历书〉,挑个好日子。比较特别的是一般吃年饭都是在深夜或凌晨,吃年饭仅限于自己一家人,大概是不愿受别人打扰的缘故。吃年饭是比较正规和讲究的,先要放鞭炮敬祖宗,吃饭时要按长幼顺序坐。在南方吃年饭有两道大菜是必须的,一是回锅扣肉,寓意又园又红,二是必须有鱼,会做菜的常会做成整条的“熘鱼”,寓意年年有馀。也还有两个小菜是必须的,一是青菜,寓意来年全家清清泰泰。还有就是“年庚萝卜”,杀了猪有大量的骨头要处理,又正是出产萝卜的季节,拿骨头炖萝卜那是再好不过了,往往一炖就是一大锅,大冷天又不会坏,留在那里,要吃的时候热一下就可以吃,今年可以吃到明年,吃到年庚改了都还有,是年年有吃的意思。中国人一向对吃都是很重视的。做生意如果顾有工人,到年底也会办桌酒席请工人吃一顿,并发个红包作过年的礼金。只是如果你得到的礼金比别人多许多,到也可能是意味着明年不再顾请你了,那么你就得另做打算。

立春一般都在过年前后,到了立春那一刻,那是要敬神并放鞭炮迎接的,还会用红纸写上“迎春接福”贴到门上。立春前后会有人来“讲春”,来人会是身穿长衫,头带礼帽,手拿折扇。另由一半大的小孩挑一担箩筐,一头放只牛模型,一头放把柴,上门来讲春的意愿,这是一些没落了的读书人搞的活动,过去是要读书人才穿长衫的,因为是读了点书的人,讲起春来当然是套一套的,到也蛮好听。讲完以后,你得打发钱粮,而且看在是读书人的分上,总得适当多给一些才行,实际上这不过是一种较高级的乞讨方式而已。俗话说叫花子也要有个“年”,因此,立春〈实际上是按节气阴历一年的开始〉前后和过年是叫花子最佳的乞讨时间,但年底也是生意人最好的经营时间,成群结队的叫花子〈似乎抗日战争后期特别的多〉上门来乞讨,会影响做生意,店家甚至不得不设立专人来应付叫花子。到了初一,大量的叫花子是没有了,但仍有少量会乞讨的人,上门来“送财神”,把一张四寸见方印有财神像的土红纸送给你,或贴到你的门上,说上几句“财神菩萨到你家,你家大兴发”和“恭禧发财”的好话。过年嘛,你一高兴,自然就会打发得多一点了。过年对于某些贫困的人来说,也可能不是好过而是难过,过年很多东西在买,没有钱就难了,更有些欠债的人就更难过了,过去的经济交往还是比较讲诚信的,平时可以借可以赊也可以记帐,一到年底就该结算了,该付的要付,付不出就会逼着要,因此都把过年比作一道关,就叫它做“年关”,过得去过不去都得过。所以对于穷苦人才有“度日如年”的说法,而对于富人则形容为“朝朝日日是新年”,也就是说天天只管吃喝玩乐,就像过年一样。

过年应该是指从卅过到初一。古时候过年是为了驱除厉鬼,要点起篝火,敲起锣鼓,带上面具〈我们属傩文化地区〉,载歌〈叫喊〉载舞〈武打动作〉。来驱逐恶鬼,包括野兽。所以卅日的火很重要,至今仍有“卅日的火,十五日的灯”这一说法。在农村的大山里,几乎家家都置有大锣大钹,平时用于驱赶野兽,过年则用于耍灯。卅日的火固然重要,但砧板只怕更重要,因为家家都要搞吃的,因此便有了这样一句歇后语,说“那是卅日的砧板”〈借不得〉。到了年卅就该布置一下了,至少门神和对联要贴起来,贴门神源于西游记里面的故事,贴的是尉迟敬德和秦叔宝的画像,据说在没有西游记之前,贴的是战国时的伍员,那就另有故事了。对联的内容都是歌颂春天和祈求平安方面的,读书人常是自拟自写,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有钱人常是请人代写。不过现在好了,书店和市场都有现成的卖,买回来贴上去就是了。还有一项就是换“桃符”,桃符用红布条写上吉利话挂到桃枝上,再插到家门口,桃树是一年当中最早开花的树,而且是开红色的花,意思是要用春意来驱逐邪恶。现在不迷信,好象已很少有人这样做了。卅日的主要活动还是在晚上,因为是一年的最后一个晚上,都叫它做“除夕”,除夕晚上,北方人是包饺子,一家人在一起,大家动手,边包边煮边吃,那才有味呢,也有人会把硬币〈钱,古时是用铜钱〉包到饺子里,看谁吃到来预测运气,实际这不过是种玩笑而已。南方人不是吃饺子,而是炸“米花”〈一种用糯米饭做成的薄园饼,一面着了红色,也是又红又园的意思,不过它是要在霜冻之前做好,晒干储存起来的〉,晒干了的米花,放到沸油的锅里面一炸,体积可以增大二三倍,这就使“花”谐了“发”的音,是种吉利,这是我们那里做喜事和逢年过节随礼时必不可少的。当然炸米花的时候,还会炸些灰面做的东西,如麻花,小花片等一起来吃。也是边做边吃,刚出锅的油炸食品,吃起来是又脆又香,肯定会吃得饱饱的。吃饱以后就要守岁了,边嗑瓜子边聊天,等待初一的到来,“守岁”是不要让时间过得太快的意思。通过守岁,长辈要给小孩“压岁钱”,偷偷把钱放到小孩枕头下,以便第二天小孩一醒就能看到钱,给小孩一种高兴,以图个吉利。随着时代的发展,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迷信,就省去了很多麻烦,现在物资也很丰富,市场上商店里什么都能买得到,过年就不要像过去那样累了。除夕晚上,基本上都是围坐在电视机旁看春节联欢晚会。到了初一的零点,照例要大放鞭炮,现在甚至是大放焰花来表示庆祝了。

到大年初一,就要开始拜年了,古时候拜年那是真要下跪的,现在已不兴拜,只不过作个揖而已。拜年当从自家长辈开始,再扩大到同宗长辈。小孩子给长辈拜了年,长辈得给红包。古时候用的是铜钱,园形中间有个小方孔,给多少个,得用绳子串起来,一串我们地方叫一挂,所以就把拜年得的红包叫做“挂挂钱”。初一除了给本家拜年,还得抽空到院子里,城里是左邻右舍,上门去打打招呼,喊声拜年,再拱拱手,一般都为抓紧时间而不落坐,这就叫做“拜遛年”,为的是有事好早些打交道。初一拜年过去限于本家,所以有“初一崽,初二郎〈女婿〉,初三初四傻瓜郎”的说法,意思是给岳家拜年可不能去晚了。那么初二就是去给丈母娘拜年,然后再是外婆家,反正是按亲疏远近,辈份大小,逐步扩大,一路“拜”下去,说起来也还是蛮累的呢。

初一到初五,因为要接待来拜年的人,一般都不远出,城里除了少数南货〈实际就是糕点糖果〉店,要应付去拜年的人临时买礼品,开门营业外,一般其它行业都还没有敞开门做生意,街上都是忙于拜年的人,那才真是个过年的样子呢。街上仅有行人,没有点音乐怎么行,可过去没有广播。于是一些比较有空闲的人,约上几个带上锣鼓甚至还配上一两把琴,边走边打边走边拉,走街串巷满城游了去,谓之“打过年鼓”,能增加很多过年的气氛。晚上呢,家家都闭着门,过去没有电,更没有路灯,岂不是漆黑,不会的,因为过年,家家都会在门口,点上一两只灯或灯笼,挂到屋檐下,都叫它做“檐灯”,以方便行人和增加过年气氛。

过了初五,就开始要考虑做事了,农村的人会择吉出行,城里生意人会择吉开张,开张照例要敬财神,并用张大红纸写上“开张宏发”四个大字贴到门上,第一个上门的顾客,会受到很热情的接待,并且这第一注生意是很容易成交的,成交以后,店家还会有礼相送礼,这都无非是想图个吉利。习惯都是过了初五才做事,所以便把初五叫成了“破五”。出了破五,市面就要慢慢恢复正常了。

出了破五,农村就要考虑“出灯”了,出灯就是出去舞狮子龙灯,说是舞了狮子龙灯,才能求得风调雨顺,保住一方平安。出灯一般都是以自然村或某姓人来组织,由乡绅或族长等带头,大家凑钱来玩。组一个队,只少是一条龙灯和一对狮子,当然也还有多的,多数还配有“渔人戏蚌”,“跑旱船”,“赶驴”〈主要是北方〉,还有什么“假人背真人”等等,也有化装踩高跷的,还有化装成“孙悟空”,“猪八戒”专门逗趣的,再加上敲锣打鼓提灯笼的,差不多总要几十百把号人,热闹得很呢,而且用的都是背着或抬着打的大锣大鼓和大钹,老远都能听到,提前就知道是龙灯狮子来了,而且每队的前面都有一对大头灯,斗大个的字写着某地某姓,老远一看就知道是哪里的灯来了。出灯要早考虑好路线,尽量不交叉重复,并且要事先联系好。因为出了灯都不是当天就回来的,所以得先择条件好的地方去耍灯。所谓有条件的地方是指有亲戚而且要比较富裕的地方,如有同宗或女婿,岳家或外婆家等,好有人“留灯”,留灯就是让龙灯狮子在那里过夜,这么多的人要食宿,可不是件容易事,而且这是双方的一种摆显,留方要招待得起,客方要有内容表演,因此舞龙舞狮得舞出很多花样来,还不够,武的就搞武术表演,文的就唱曲唱戏,唱“板凳戏”〈无袍套清唱〉,留方也一起参与,那才真的热闹有味呢。传说是龙从孩子头上过了,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因此舞龙时常见有人抱着孩子从龙下面窜过来又窜过去。城里住的是杂姓,也不分院落,很少自己舞龙舞狮,反而可以饱尝眼福,因为城里人口集中,几乎所有农村的龙灯狮子都会舞到城里来,城里人则是以鞭炮来留灯,反正是你放多久的鞭炮,龙狮就得玩多久,而且不能冷场,舞龙完了后,留家要给龙“挂红”。舞狮都是把桌子板凳和椅子叠起来,那是越高越好,狮子到上面表演,上面有“采头”,拿到后再从上面滚下来,那还是要点本领的。最后是留家送上一分礼,主要是食品糖果之类的东西。据说狮子舞得好的要数蔡家塘和石坝头,而龙灯最大要数小泽周家,有一百零八节,龙头大得进不了城门,要从城墙上面递过去。到了十四日,就要“收灯”了,收灯是从原路返回,再到去过的地方表示一下感谢。到十五晚上,通过敬神把龙烧掉,算是让龙升天了。因为龙灯都在十四十五日要从城里过,比较集中,十五就成了灯节,因为是新年第一个月的月园之夜,所以把正月的十五晚上叫做“元宵节”。元宵节照例要吃汤园,我地不喜欢煮,很多人家都是油炸了吃,吃过园宵,年就算过完了。我地的说法是:散了元宵,就该考虑新的一年,该怎么做事了。也有总玩不够的,于是便有了讥笑懒人的话:耍正月,玩二月,做工莫靠三四月,难过就是五六月。因为已是青黄不接,没有吃的了。所以做人可千万不能这样。

还有一项活动是和春节有关的,那就是请“春酒”,平时大家要忙于生计,难得有空闲,一年当中就正月的事情少一些,因为春耕还没开始,该买的年前都买了,做生意的也没什么生意,都正好抓住这个时间休息休息,彼此联络联络感情,于是就兴起请春酒来了。农村里主要是请亲戚,按亲疏远近来请,城里做生意的则要加上些生意往来密切的人,分开来请,不过这种吃请都是往来的,因为“来而不往非礼矣”。值得一提的是请春酒当中,还有个特殊类型,就是请“亲家上门”,这源于过去的抢亲习惯,儿女没有成婚之前,一般亲家是不往来的,就是儿女成婚以后,也必须在第二年春节过后,由男方家长发出请柬,女方亲家才肯上门,也只有这样,两家亲戚才能相互认识。吃完春酒,年意就差不多算完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春节习俗已经有了很大改变,这里说的很多已都只是一些回忆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