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长乐与郑和七下西洋
(2024-10-05 19:47:52)
标签:
郑和七下西洋福州(长乐)开航 |
分类: 科普 |
福州长乐与郑和七下西洋
就物资来说,福建多山,森林资源丰富,闽江运输大宗木材(木排)历史悠久,为造船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当时,福建造船工业已十分发达,构造“福船”的历史悠久【注】,熟练的工匠成为船队的保障。闽江下游的长乐又是天然良港。同时,福州作为海上丝路起点之一,出过洋的人远比内地多,对外域情况也更了解。闽籍船员具有高超的航海技术水平,许多福建人成为郑和的得力助手。福建山区有大量的干货:干菜,板鸭,笋干,茶叶以及木炭、干柴等等,也是长期在海上生活所需要的。郑和船队在长乐休整,修船,招工,备货,侯风待发。
在长乐期间,船员可以使用木箱装土,放在船边种上菜苗,一路走来,会有青菜、茶水和豆芽菜食用,避免了“夜盲症”的发生(哥伦布的船员多发“夜盲症”)。
闽江流域有种桑养蚕织造丝绸可供出口,而且所产丝绸多有精品。比如福州第七中学(浮村山)黄昇墓出土300多件服装。其中黄昇的一件深烟色牡丹花罗背心, 仅重 16.7 克。整件背心不仅轻盈若羽, 同时剔透似烟,可以装在火柴盒里。要制成这样精美绝伦的高级服饰,不仅对缫丝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在用纺车、线架等工具进行的拈丝、络纬等技术都要十分进步的。从这丝织品实物分析看,当时福建各地的栽桑、养蚕、缫丝、织绸各个方面的生产技术都得到全面的发展。当时旅居武夷山的宋代诗人陆游,对当时福建织造的轻绢赞说:“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雾。”轻绢的质地轻薄漂浮, 质感细腻滑嫩,是当时贵族们竞尚华美,追逐时髦的衣着。
故此,长乐太平港成为郑和七次下西洋“备战”的最优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