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全景百卷书(9)
科技之谜(章志彪 张金方 主编)
真理是怎样发现的
岩石是水生成的还是火生成的
到 18 世纪,欧洲的采矿业很快兴盛起来,需要大批技术人员。为此,1765
年,在过去采矿业发达的南德意志萨克森的弗赖堡办起了矿业学校。聚集了从欧洲各地来的留学生。威望特别高的是从 1775
年开始在这里教授矿山矿物地质学的阿伯拉罕·维尔纳(1750~1817年)。
维尔纳仅在德国和捷克旅行过,几乎没有念过什么书,但他走遍了萨克森中的矿山,对矿物进行过实地考察。他的最大功绩是确立了矿物的科学分类法。讲课很吸引人,能激起人们的兴趣,因而吸引了许多学生,学生毕业后分散到各地,传播他的学说。维尔纳进而创建地壳形成学说,但他的这个学说并不怎么科学。他认为,地球原来是一个混杂着泥土的巨大水滴,这些泥土沉淀以后就形成了地壳。也就是说,所有的岩石都是水生成的。这种学说叫做水成说。这种学说认为,最先沉积的是花岗岩和玄武岩,并形成基础,其次是石灰岩、砂岩和煤的堆积。最后,由于侵蚀和风化,全球便盖满了二次生成的沙和土。他的这种奇妙学说的形成似乎是由于他把根本没有活火山运动的萨克森地区的局部知识扩大成了一般的理论的结果。这自然会遭到在更加广阔的地区旅行、考察的人们的反对。其中反对得最厉害的是英国的詹姆斯·赫顿(1726~1797
年)。
赫顿于 1785 年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并在十年以后写成了《地质学理论》
这部著作。他承认,地球中存在着溶化为泥浆状的东西(今天叫岩浆),这些东西不断流出、冷却,形成了岩石,但它同堆积岩(水成岩)的性质完全不同。花岗岩和玄武岩就属这一类。这种学说叫火成说,它同维尔纳的水成说相对立。但他完全承认,所有的岩石并非都是火成岩,也有因雨水的侵蚀和堆积形成的堆积岩。
水成论者和火成论者之间不断展开激烈的争论。
但是,随着对地质的观察的深化,以及通过实验对地质的研究,水成论的处境越来越不利了。争论的焦点最后集中到了玄武岩是堆积岩还是水成岩的问题上,这是一个决定胜负的问题。当然,水成论者主张是前者,而火成论者则主张是后者。
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到维尔纳亲身教育的年青的地质学者们,在对欧洲和欧洲以外的其他大陆进行地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玄武岩是火成岩,于是,逐渐抛弃了水成说,到
19 世纪初,水成说便灭亡了。
化合物的比重是不是固定的被称为现代化学之父的拉瓦锡(1743~1794
年),给元素下了明确的定义,创立了物质不灭定律,奠定了定量分析的理论基础,使分析技术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在分析的实践过程中,他默认,化合物的组成取决于生成这种化合物时的条件(称为定量比例定律)。首先明确地主张这种定量比例定律的是法国的弗灵契曼·痖普鲁斯脱
(1755~1826 年),这是 1799 年的事。
然而,当时化学界的权威克洛德·路易·释特洛(199~1822)对此大肆攻击。他在 1803
年发表的《化学静力学论》中主张:在两种物质产生化合反应时,其中化合物的比重不是固定的,它根据化合时的条件而发生变化。
当然,普鲁斯脱进行了反击,在以后的八年里,在学术杂志上反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作为自己主张的根据,拜特洛列举了由于实验条件不同,化合物的组成也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事例。譬如,硫磺和铁的化合物硫化铁,锡和氧的化合物氧化锡等等。
但是,普鲁斯脱证明,拜特洛列举的化合物不是单纯的一种物质,而是两种化合物的混合。譬如硫化铁,是硫化铁(FeS)和硫化亚铁(FeS2)的混合物。由于条件不同,生成的硫化铁和硫化亚铁的比例也不同,因此,铁和硫总的平均比例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氧化锡也一样,它是氧化锡(SnO)和氧化亚锡(SnO2)的混合物。
普鲁斯脱还证明,为了把氧化锡进一步氧化使它化合生成氧化亚锡,需要使用一定量、即百分之21.3%的氧气。也就是说,它清楚地表明,组成的变化不是连续的,而是飞跃的。他进而把这一研究扩展到了铜、镍、锑等化合物和有机化合物。由于这些努力,他终于弄清,拜特洛的想法是一种误解,从而确立了定量比例定律。这个定律成了产生道尔顿原子论的坚实基础之一。
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一般常识的定量比例定律,就是在这种激烈的争论中诞生的。
但是,后来才知道,拜特洛研究的对象,与其说是化学的组成问题,不如说是关于化学平衡和质量作用的法则的问题。在否定拜特洛的学说的时候,也抹杀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因此,当重新开展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时,已是近50
年以后的事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