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古道今昔絮谈(六)待解之谜2,大庙山有无诸行宫?

标签:
福州城古道大庙山无诸行宫之谜 |
分类: 文化 |
2,大庙山有无诸行宫?
千里闽江,万岭波涛,水泱泱,山苍苍,不舍昼夜,奔赴入海。即将出海之际,有一座小岛代表众山,向茫茫碧水告别。这是全闽第一江山——惠泽山。
2000多年前,闽江流经这里的时候,惠泽山的北面还是群山环抱的大湖湾,大湖湾中有四座小岛苍翠如玉,它们从北到南是浮仓山,屏山,于山和乌山。南端的惠泽山则临江守望,欢迎往返闽江的人们到湖湾做客。
http://s3/mw690/001wWLwazy7nCBVsBr432&690
惠泽山面积大约90亩,山高31米,在当时大约露出水面20米。在离水面大约5米处,西面临江有1个大约两亩的平台,是天然码头。西北面临湖大约离水面15米处,有个十几亩的平台(今龙岭顶),既可以作为码头,也可以建房开店。为过往闽江的人们提供了休憩修舟的好去处,惠泽众生,名至实归。
http://s10/mw690/001wWLwazy7nCC0AIfTa9&690
龙岭顶有一个大约100多平方米的小广场(图中),以小石板铺就。有红白喜事的时候,可以摆20多桌(福州是用12位圆桌)酒席。龙岭顶广场有三条石板小路,往南一条通往上杭(图左),往北一条便是通往学军路(图右),往西北一条通往大庙山山巅(福州四中校园)。龙岭顶共有三口“三穿井”,还有“武圣庙”。福州有句老话:“田要买在鼓山下,房要买在龙岭顶”,因为龙岭顶的房子总是不会被淹的。
众所周知的历史:在春秋末期,越国勾践卧薪尝胆,最终吞并了吴国,强盛一时。不过,在越国实力达到顶峰的时候,勾践不再锐意进取,国家开始衰落。越王勾践去世后,其王室宗族几代经常发生内乱,对越国的国力无疑是巨大的内耗。从“诸咎之乱”后,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有的王族都做了流亡的准备。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公元前334年,越王勾践六世孙无疆(又作无强)为楚威王所杀。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长子玉与次子蹄均以正统自居,各率王族出海逃亡,谋求建国。次子蹄一族“航海入闽,徙居越迁山”,位于长乐县东北三十里。越迁山具体在哪儿?长乐县潭头镇筹峰山古称越迁山,矗立于闽江口南岸,方圆约80平方公里,自古以来就是长乐的第一名山。“越迁山”该是越人迁徙此山的意思。
史称越国人习惯傍水而居、好水斗、善于驾舟行筏、善冶炼。此时兵败从浙江航海逃到福建,虽然“善于驾舟行筏”,风险极大,也是赌命一搏。可能是秋冬时节,运气不错,没有遇上风暴袭击,损失不大。他们当中有文官武将,能工巧匠,文人道士侍从人等。待到在福建长乐安顿下来,他们承继先祖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意志,励精图治,即派出队伍探寻合适的地点,以实现重建越国之梦。
越王族的这支探险队伍逆闽江而上,到了惠泽山,停舟驻泊,“占山为王”,休整观察。正是晴朗天气,环视湖湾山青水秀,北望小岛宛若仙境。于是驾舟进入,到了屏山南麓。此时屏山还是岛屿,南岸边只能容下欧冶子铸剑之地。探险队继续前往美妙的莲花峰,舟船来到了古城所在地,上岸休整观察。随队道士观望良久,北面连绵横亘的山峦,在此地西边却有一座山峰突兀前出,显得格外峻峭。他指着该山峰说到:会稽有一座山峰在先祖勾践时期消失了,一直没有找到,原来飞到这里来!越王族探险队首领们心神为之一振,真是机缘巧合,决心在此定居发展,实现重建越国之梦。这座山峰被称作飞来峰,现今人们叫做猫头山。
那时候,古城这地方背山临水,坐北面南,纵深开阔,易守难攻,又有老家会稽飞来峰在此,正是重建越国的理想之地。于是这支探险队伍返回长乐复命,留下部分人员将惠泽山经营成为越迁山同古城之间的中转基地。
惠泽山是福州城水陆古道交汇处的门户。越王族完成了移居古城大事,并且将他作为重建越国的基地,在此繁衍生息。他们重视惠泽山的独特地理优势,钟情于这里的诗画景观。这里是他们重建越国梦想的引领者,成为他们守护大湖湾古城的前哨阵地。也是他们进入闽江扩展势力的前进基地。于是他们在惠泽山建立了行营,成为闽越贵族游玩的场所。到了无诸自立闽越王,惠泽山就建有他的行宫,有了接待汉使者的基本条件。
如今,惠泽山留下的文物古迹多与闽越王有关。
http://s8/mw690/001wWLwazy7nCC89HYHd7&690
后人为纪念无诸,又在台旁建闽越王庙,俗称大庙或无诸庙,惠泽山始称作大庙山。无诸庙历经唐大中、宋元禧、明隆庆、清道光年间重修或修建。大庙于1922年因失火被烧毁。
大庙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登临游览怀古的名山胜地。明初著名诗人王恭《题无诸庙》诗曰:“野庙大江畔,潇潇树色寒。断碑荒草蔓,画壁古苔干。龙去春潮在,猿鸣海月残。英雄那可问,东逝更漫漫。”
相传无诸之孙东越王余善(公元前135年至前110年在位)曾在此垂钓,得一白龙,垂钓处称钓龙台。这估计是余善为称王造势的炒作。曹学佺咏钓龙台诗云:“山河原属越王台,台下江流去不回,祗为白龙先一钓,纷纷鳞甲载江来”。
传说余善钓得白龙放生到越王台之西的井里,取名钓龙井。该井为石砌,直径2米,井深水清,民间传闻系“龙泉”,可祛病。据福州四中浚井人士称:井深十余米(旧志说深不可测),下有棕炭铺底。如今井圈水泥加固,幷设铁丝网防止意外。钓龙井位于半山腰,水量丰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福州第四中学全校师生千余人,住校数百,饮用、食堂、日常用水,都靠钓龙井人工吊水供给。办法是:井台上架一个滑轮,粗麻绳子穿过滑轮,两头各扎一只大木桶,工友两手分别紧握两边绳子,吊桶一上(有水)一下(空)地往返吊水上来。
http://s10/mw690/001wWLwazy7nCCfjCqt99&690
大庙山山顶有一块石头,传说是天上掉下来的陨石,称天星石。旧时,每逢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福州有登高习俗。附近民众扶老携幼来此登高祈福。登山的路上各种小摊点云集,也有小贩沿街叫卖插了三角小彩旗的“软糕”和趣味小玩具,场面欢快雀跃,成为台江民间的传统盛事。当天,学校圈出小广场,开门让民众乐享登高之福。学生下课看热闹。
宋淳化四年(993年),山上置钓龙院,院中有达观亭,碧光亭。宋程之邵为碧光亭作诗曰:“寺压高台最上头,一亭新就得清游”。该亭未重建。
在小广场通往山巅的路边有一石碑,上刻“全闽第一江山”,是宋代著名书法家米芾手书的,现在石碑移到校园内保存,是摹刻米芾的笔迹。
http://s12/mw690/001wWLwazy7nCClV7fBab&690
清道光年三十年(1850年),乡民集资重修闽越王庙,并在其旁建“台江第一亭”,亭之右又建“榕阳山馆”,挹远山,瞰大江,堪称城南胜境。诗人陈雪樵题一联:“林气映天,竹阴在地;月明如昼,江流有声。”诗人吴梅臣亦作一联:“窗中列远岫,天际误归舟”。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秋,余善起兵反汉,自立为东越武帝,刻制玉玺。汉武帝见东越已公开反汉,即发四路大军进攻东越。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冬,余善被杀。至此,东越国亡。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复”,“终为后世患”,下令将越人全部迁往江淮间安置。致使繁荣一时的闽中成了空虚之地。从公元前110闽越国灭亡到吴永安三年(260年)正式建立建安郡,福建的360年历史非常简略。
夏王朝君主少康(大禹的后裔),封其庶子无余于会稽为大禹守陵,建立越国(公元前2032年)。传二十世至勾践,又六世,无疆为楚所灭(公元前222年),子孙播越海上。又七世至无诸在福建重建闽越国,再到第三世余善因反汉称帝而亡(公元前110),先秦时期国祚最长的诸侯国越国,历经1922年终于彻底消亡。正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