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对称,医患关系怎么会不紧张
(2013-12-09 12:00:11)
安完两个支架的第二天,老爷子就出院了。
回家后我问他感觉如何,他说每天凌晨四五点都有类似高原反应,喘不上来气儿,短则四五分钟,长则十来分钟。老爷子安慰我们说,这应该是正常反应。他认为,怎么也得过满一年四个季节,才能适应。
我们当然觉得跟太快出院,没进一步得到必要的调理有关。
11月20日第一次急救安上一个支架,到12月5日第二次另一条血管安俩支架,中间那么多天老爷子住院住得踏踏实实的,医院甚至没催过补充交押金(刚入院时只让交了2400元的押金)。等到第二次安完支架,当天下午,医生就来跟我老公说,花费超过11万,自费部分应该有三四万,让我们赶紧补交。
联想到在楼道里遇到重症监护室的大夫,我老公跟他打招呼,他的反应是完全没想起来是谁,让我们没法不感觉到,这医院,这大夫,跟患者的关系,确实很像很像买卖关系了。
11月20日一早,我们接到派出所的电话,说我公公摔倒在街头,已被送到附近的中关村医院急救,生命特征倒还平稳,但老人显然病重。赶到医院,原来是老爷子突发心梗,摔倒后人事不省,路人报警后,跟临近的派出所民警一起将他送进医院。幸好老爷子随身带着老年证,因此警察很快联系到了我们。
警察、路人以及中关村医院急症室的大夫、护士非常好,在我们没赶到的情况下,已经对老爷子实施了抢救。我们赶到后,大夫说,可以确诊为突发心梗,但医院没有治疗条件,建议我们赶紧转院。
急救车赶到后,帮忙联系附近的三甲医院,均告知没有床位,就帮我们联系到了不太远的一家军队医院。
抢救和安支架都很顺利,完事后老人被送进了重症监护室。
老人当时是正面摔倒,因此除了面部擦伤外,最麻烦的是鼻骨骨折。急救安上支架后的治疗手段血溶方向,而要给鼻子止血就得使用血凝手段,二者相悖。不得已,只能物理手段给老爷子止鼻血——强行往鼻子里塞纸团和棉花条。在监护室外,听着老人痛苦的大叫声,心里难受之极。
此前老人从未感觉自己心脏有问题,因此不太能接受心梗的诊断,对安支架也很排斥,加之鼻子止血不顺利以及痛苦难耐,老人显得对医护人员不太配合。安上支架的第二天夜里,甚至出现心脏骤停被电击抢救的情况。因此,一直到11月27日下午,老人才从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这期间,虽然不能进去监护室,但我们每天都去医院,给老人送点东西,跟医生沟通。
按说密集联系了七八天才转出监护室,之后也没过几天,看到家属,大夫居然一副完全想不起来的样子,我们不禁心说,是不是这80后年轻大夫也太不上心了。
在普通病房住了几天后,按计划给另一条血管安支架。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是通行做法,并不提前告知家属,国产支架和进口支架差别在哪儿,进口支架都有哪些种类型号,考虑到疗效和经济条件,推荐使用哪种,还有,这种微创手术会有哪些风险,术后又有哪些反应,需要注意什么,只是简单地通知了手术时间。
12月5日一早,我们赶到医院。将老爷子推到心脏中心导管室,门口等着安支架的好几个。轮到老爷子进去后,我们紧张地在外面等候,不时看到各种人推开导管室的大门出出进进,有大夫,护士,更有着普通衣装的不知道是病人家属还是什么人。不清楚导管室的大门进去后,进到手术室是不是还有段距离,在我们的想象中,那个手术环境应该是绝对洁净、安静,不可能允许不相干的人走动的。
没多久,主治大夫,也就是心脏中心的主任,一位很干练的四十多岁女大夫出来说,老爷子需要安俩支架(此前我们获知是急救后另一根血管也有超过70%的堵塞需要再安一个支架),并确认也安进口支架后大夫进去了。将近50分钟后,老爷子顺利出来。
说实话,也许是外行话,如果医院能做到对待患者尽量信息对称的话,至少应该让我们知道确实是安了俩支架(比如有个类似监控设备的东西能让我们看到),同时,应该将支架的实物,哪怕包装,给我们看看吧。否则,确实让人怀疑,是真的安了俩吗?用的确实是那种最贵的进口支架吗?
出院后,老爷子闲聊起医院的管理混乱说,大夫分两种,有军衔的和没军衔的,显然前者地位更高,护士更是分四种,除了有无军衔的,还有聘用的和实习生,最高档的基本不干活,其他人还得哈着,实习生最忙,可是水平实在有限,给病人打点滴扎针好几次扎不进去血管弄得病人手背起大鼓包的屡屡可见。老爷子第二次安支架的当天下午,一拨一拨的人来看他的床位,等着住进来,所以他觉得早点回家也好。
这家医院硬件非常好,新盖的大楼,病房宽大,但大夫实在是让人不敢太恭维,家属不找他了解情况从不见他主动交待,尤其是第二次安完支架后马上言及费用,并第二天一早就让老人出院,我们不得不如此想:莫非是因为再也不可能在医院花啥钱了,所以赶紧让走人呢?
医患关系紧张,尤其是患者和家属伤及医护人员的事件屡有发生,甚至有地方医护人员上街游行呼吁要求保护。但在医患关系中,患者是明显的弱者,本身就有病痛的困扰和恐惧,还有对医疗效果、花费等等的忧心,如果医院、医生能尽可能地做到信息对称,尽量让病患和家属了解病情和治疗情况,应该有助于对医院和医生建立信心和信任。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