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故事爱好者

(2011-05-23 17:39:58)
标签:

杂谈

分类: 旧文重八

    我的包里常年背着电纸书,里面的小说更新速度快过我的阅读速度。

    我常常吹牛说阅读速度比我快的人我还不认识呢。我看书确实快。没电纸书的时候,出差上飞机之前都会在机场书店买本畅销小说,两个小时以上的飞行距离,十几万字一本的书是不够我看的。

    不过,我也老被讽刺为垃圾文字消费者,跟习惯垃圾食品的孩子一样,味觉粗糙没耐心烦欣赏精心料理的美好。以前我是有点以为耻的,地铁上遇到偏头想看看我手中书的人,总会佯装无意地合上书,或者举高一点。岁数大了,也觉得无所谓了。听到有人贬我简直是浪费生命,还会洋洋自得地回一句,生命不就是用来浪费的吗?

    今天看到谢凌岚为毕业二十年聚会写的《饭局,聚会和二十年的跨越》,很喜欢,尤其这句:中年女人有的是知老近乎勇的淡定,这是二十年前我想都不敢想的品德,与其掰扯这些微不足道的虚荣,不如认了。想起旧文一篇,找出来贴上。

 

故事爱好者

 

    白天,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广场上,一个人在死前向围拢过来的人们硬撑着伸出了手指。他的手指上戴着一枚刻有标记的金戒指,但人们并不明白他的意思。
    苏珊从与未婚夫戴维妙不可言的春梦中被电话铃声惊醒,戴维无法赴约,因为他马上要上飞机了,他答应上飞机后打电话说清到底有什么事情必须出这趟门。
    等待戴维电话时,苏珊的电话再次响起,她的上司—-—国家安全局的副局长告诉她有紧急任务,必须在这个周六加班。苏珊是安全局密码破译部的主任。
    三万英尺高空的小型飞机上,戴维沮丧地被告知,飞机上的电话出故障了,他无法给苏珊打电话。
    经过重重关卡,苏珊进入了密码破译部。从全副武装的警卫眼中,我们知道,苏珊是个美丽性感的女子,而且智商高达170。
    在苏珊的回忆中,我们了解,戴维是个35岁的国际学术界名人,某大学最年轻的教授,过目不忘,记忆力超群,通晓数种语言。    
    我不能再看下去了,匆匆把书扔进了洗衣机里才算完成了出门前的其他程序。早上起来后,如厕的工夫,打开了《数字城堡》,就看了几页,我就恨不能找个借口不上班。
    死亡、阴谋、爱情、现代高科技,扑朔迷离,险象环生,为爱而战……完全符合我对一个好故事的全部期待。
    没错,我是个不可救药的故事爱好者。以致于不是被问及,我从不好意思像我的同学那样自豪地说,我毕业于那所著名大学的著名的中文系。
    当年的文学专业先锋班主任、如今的著名学者和评论家,给我们上课时最不屑的就是那些光会写故事的作家。我记得他提起那些著名的作家,比如丁玲、周立波、浩然,甚至茅盾,评价都是,这位作家很能写……那种语气,配以快撇到耳根的嘴角和堆积在嘴角的白沫。我留存至今的某本笔记里,详细记录的他比较推崇的作家,都是那种把什么什么都解构了的。
    而我,估计是小时候看小人书形成的习惯,如果故事都不能吸引我,无论该小说揭示了多么宏大的主题,进行了多么巨大的突破,看都看不下去,那些主题、突破等等,对于我,完整暴殄天物。

    我还记得那本叫《小秤砣压千斤》的小人书,讲每次供销社来收鸡蛋,一对地主和地主婆总是把鸡蛋分几次每次几个地拿去卖。敏锐的红小兵们注意到了这个情况。通过趴在窗外偷看,发现地主和地主婆家里有称,他们每次都把鸡蛋称到重量为两的单位上是5或6,利用四舍五入的原则,占公家的便宜。最后当然是红小兵们当众戳破了地主和地主婆的鬼伎俩,保护了公家的利益。
    我看到这个故事时也就七八岁吧,当时觉得这些红小兵真聪明真让人崇拜啊,还有就是原来可以四舍五入的呀,还有,地主和地主婆都长得难看无比,最后,趴窗外偷看能发现好多秘密,是能立大功的。
    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在邻居家窗外观察和探听了数日,直到被家长发现痛揍一顿才不得已暂停这一革命行动。起因是那位邻居阿姨抽烟,在那个年代,基本就是特务的代表,我们断定她家床下一定藏着一台能发密码电报的电台。
    对故事甚至文字的热爱,让刚识字不多的我对有字的读物奉若至宝。小小年纪,我就认真地看过科学养鸡两遍,姐姐每次开学发下来的语文书更是被我从头到尾通读,连妈妈藏在衣柜里的赤脚医生手册都被我偷偷看过数次。

    可怜的小时候的我,可怜的那个年代,更可怜的是我还生长在那个年代文化更为贫瘠的南方小城市,没法接触到有思想有深度的书籍,因此养成了浅薄的对故事的热爱。唉,这也不能全怪我吧。 
    到了初中,我的枕边书一律是《红楼梦》、《家》、《春》、《秋》之类的旧时代小说,以及妈妈藏着的那些登了《第二次握手》、《伤痕》、《乔厂长上任记》、《烟雨蒙蒙》等的文学期刊。为黛玉焚稿痛哭的深夜,为觉慧的爱情破灭而落泪的阴雨连绵的下午,都在我的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
    到了高中,当然是琼瑶、金庸、西德尼·谢尔顿。
    到了大学,金庸、古龙能不延续吗?亦舒、严沁能不接上吗?什么池莉、方方、张欣的,加上奥地利的茨威格、美国的浪漫小说大师诺拉·罗伯茨,当然就对我的胃口,而《静静的顿河》之类的巨著,我记得是连续四个学期,每次开学必借,到放假前还时,没有一次看过了第三页。为此,某个选修课的论文,我的课题研究的居然是从琼瑶小说看中国社会的爱情观发展之类的。与同学们至少也得研究《麦田的守望者》或者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之类能显示水准的相比,我简直下里巴人得没法说。

    有什么办法呢,我就是喜欢故事。所以我买过海岩的所有小说;我藏有近百本禾林小说;我熟知所有流行小说(当然是我喜欢的那种)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只不过是看太多了常常张冠李戴;我的浏览器收藏夹里甚至还有很多文学网站的链接。我还是单位阅览室文学期刊的忠实借阅者,以及和平里某盗版书集散地数家书店的金卡拥有者(如果他们按购买量发卡的话)。床头柜上、卫生间里、办公室的书柜中,以及同事手上,满坑满谷都是我的书。大量的阅读让我看书的速度飞快,不夸张的说,为了一个独自度过的周末,我一般会准备三本期刊(单位能借出的最大数字)及三四本小说。就这样,有时还得上网看看,才能打发完空余的时间呢。

    故事看得多了,主要也是年纪大了,更不觉得需要掩饰了,我对故事的热爱肆无忌惮、明目张胆起来。有时遇到作家,不管有名的还是不太有名的,我都会说,如果你们的故事不好看,就别指望我会在公众场合夸你。如果故事都写不好,所谓传达出的深刻道理的深刻和对深刻道理的理解也可想而知。我还常常这么补充说。

    终于有一天,老公感慨说,比起我要了解网络了就买一大堆网络方面的书,要用最新的管理知识来充实自己来就从书店抱一群回来,偶有空闲才会拿起真正喜爱的传记、军事或围棋书,你对故事的热爱真是纯粹啊,完全是为了满足精神的快感,不像我这么功利。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个门。谁说不是呢!

                                                                 (2005-08-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