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

标签:
水环境 |
分类: 研究院的日夜 |
本文全面分析目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进展及成效,回顾了坚决打好和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及我国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污染攻坚战只是“初见成效”的前提条件,要想确保河湖“长制久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攻坚战是短时的、临时的,而非长期采用的大型战役模式,可以应急解决就标非本的表面问题。无论从标本兼治的角度出发,还是战斗力及指挥和参战成本等等综合因素,而采用小规模、长续力、机制全的持久战,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水环境保护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段时期以来,我国一些地区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十分突出,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长远性、开创性工作,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水作为生态系统的控制要素,属重中之重。在国家生态环境政策的引导下以及环保督查的重压下,我国水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持续好转态势。但受水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治理的不系统性及资金投入有限的约束,实际治理效果与理想目标还存在相当差距。
党的十九大指出,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生态环境突出问题的窗口期。
党的二十大指出,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加强污染物协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推动重要江河湖库生态保护治理,基本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开展新污染物治理。提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深入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
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中共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18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10月,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明确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污染防治攻坚战从“十三五”时期的“坚决打好”到“十四五”时期的“深入打好”,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一以贯之的高度重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的战略定力和坚强决心,积极回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人民群众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热切期盼。
一、目前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进展及成效
(1)“坚决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扎实推进河长制、湖长制,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加快工业、农业、生活污染源和水生态系统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消除城市黑臭水体,减少污染严重水体和不达标水体。到2022年,全国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水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顺利完成。监测显示, 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比例为0.7%,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长江干流连续三年全线达到类水质,黄河干流首次全线达到类水质。
(2)水污染防治的主要实施路径
水污染攻坚战坚持“一点两线”实施路径。水环境质量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点,从“量变”到“质变”需要持续性的抽丝剥茧般的定力、毅力和合力,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两线”的共同作用,一条线是削减污染排放,另一条线提升水环境容量(水环境承载力),两手抓,两手硬,重点打好饮用水源地保护、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水生态扩容提质、农村农业污染治理等标志性攻坚战,统筹推进其他各项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
(3)总体成效
自“水污染攻坚战”实施以来,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逐年增加、重度污染水体逐年减少,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2022年1—12月,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87.9%,同比上升3.0个百分点。完成水污染攻坚战的提出的既定目标。
1—12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90.2%,同比上升3.2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为0.4%,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其中,浙闽片河流、长江流域、西南诸河、西北诸河和珠江流域水质为优;黄河、淮河和辽河流域水质良好;海河和松花江流域为轻度污染。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1)我国水污染防治现状及存在问题
“水污染攻坚战”以来,我国在水污染治理领域基本形成了河长制体系、以水质达标为导向的目标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投入体系、以精准治污为抓手的科技支撑体系、以依法治污为遵循的法治保障体系,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初步取得积极进展,水环境质量总体保持持续改善势头并。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水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1、 七大流域水质常规指标提升明显
目前,全国七大流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常规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污染治理成效明显,水污染加剧的态势有了明显改善,全国地表水中的优良水质断面比例不断增加。2021年,在3641个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中,水质优良(~类)断面比例为84.9%,与2020年相比上升了1.5个百分点;劣类断面比例为1.2%。“十三五”以来,常规污染物控制效果明显,但总磷、总氮等污染问题开始突出。然而,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以下简称《标准》)中,河流水体没有总氮标准,总氮指标也不是约束性指标,我国河流总氮浓度较高。
2、 湖库富营养化形势依然严峻
2021年,在我国监测的210个重点湖库中,水质优良(~类)的湖库个数占比为72.9%,同比下降0.9个百分点;劣类水质的湖库个数占比为5.2%,同比持平,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磷、化学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在209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库中,中度富营养的湖库有9个,占比为4.3%;轻度富营养的湖库有48个,占比为23%;其余湖库为中营养或贫营养状态。全国湖库水质总体进一步改善,但藻类生物量逐年升高;太湖、巢湖以及滇池的氮磷含量逐渐降低,但水华发生频率和范围未明显改善。
3、 河口、近岸海域水质总体稳中向好,缺氧、赤潮问题严重
2021年,在监测的230个入海河流国家考核断面中,~类水质断面占比为71.7%,比2020年上升4.5个百分点;劣类水质断面占比为0.4%,比2020年下降0.9个百分点。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总磷和氨氮。河口缺氧问题严重,渤海湾、长江入海口和珠江入海口由季节性大面积缺氧逐步发展为长年缺氧。
4、 饮用水安全问题依然突出
2021年,监测的87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断面点位中,全年均达标的有825个,占比为94.2%。但是,饮用水源地检出的新型污染物不断涌现,区域水生态、人体健康和饮用水安全存在风险,发现饮用水中存在标准外的农药、高氯酸盐、全氟化合物、亚硝胺类、内分泌干扰物、抗生素等新型污染物。农村饮用水水源受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垃圾污染等影响,存在突发性安全隐患。我国不少化工、石化等重污染行业布局在江河沿岸,由于一些企业建厂早、设备陈旧、管理落后,水污染事故安全隐患大,对饮用水源地造成潜在威胁。
5、 流域水资源过度开发,部分流域生态用水短缺严重
我国水资源可利用量约为8.14×1011
(2)广泛深入推进水污染工作面临一些困局
1、政策规划方面目前我国出台的针对流域的政策多基于国家自上而下相关要求落实,忽视了流域上、中、下游资源环境承载力、水体环境容量、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缺少因地制宜的针对性目标和管控约束,难以适应大流域的水生态环境的管理。
2、管理体制机制方面流域内生态环境上、中、下游,流域水体与岸线,岸线与陆地空间统筹保护,区域协同管治机制缺失,各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是割裂的、孤立的,面对系统性、整体性的流域生态治理形势,治理成效大打折扣。
3、资金及商业模式方面随着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越来越大巨大。而流域治理多以公益性为主,缺少经营性收益来源,导致社会资本投入意愿不强,且治理所需资金庞大、治理时间周期长、PPP模式适用范围受限等问题,使得投资人对于参与投资更为谨慎。因此,单纯依赖财政投入或以传统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合作,已难以为治理提供有效的投融资机制支持,需要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打好商业模式的“算盘”,解决治理资金来源掣肘难题。
4、技术创新方面我国水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治理工作方向从单纯的末端治理走向了清洁生产、过程减排、末端治理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市场对于技术创新有着更复杂、更高的需求,很多传统的处理方法已经不适应防治的发展需要,单向的先进技术更不足以支撑高标准的水污染防治行动。
5、工程治理方式方面水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决定了项目应该从全局角度寻求治理模式,目前市场上项目多数是遵循政府、污染者付费,第三方治理,政府管理模式,投资、建设、运营、管理脱开,成效肯定大打折扣。
三、打好持久战
水污染防治对政府和城乡来说,是政府管理的一次脱胎换骨的革命,表面上整治的污染水体,倒逼的是政府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建设管理水平全方位的提高。经过近几年来的攻坚,全国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显著”,初步取得积极进展,但水污染防治工作复杂性和系统性,注定防治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目前的攻坚战只是“初见成效”的前提条件,要想确保河湖“长制久清”,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在未来 “十五五”甚至更长时间,通过持续完善政策规划、体制机制建设,创新金融工具、技术及工程实施方式,实现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1)政策规划方面推动各大流域保护立法,针对流域复杂的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及区域水生态环境质量的差异性,分区、分类、分级提出差异化的管理策略。
(2)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一要创新流域综合管理模式,坚持全流域一盘棋,做好顶层设计,充分考虑各地不同类型环境政策目标及政策工具之间的差异,建立兼具统筹协调和差异化解决重大环境问题的管理机制,协调推进各项治理工作。二要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要求融入新时期流域治水思路中,促成水质目标精细化管理计划的实施。
(3)资金和商业模式方面针对水污染防治工程类项目破坏易、保护难,修复涉及面广,治理需投入资金规模大,且具有重资产、周期长、低回报的特点,市场主体在投资该类项目时宜采取“丰歉互补,综合平衡”的思路,将短期内能产生现金流的项目和纯公益性项目打包实施,加快资金回笼,提高社会资本参与公益项目的积极性。前市场上大多项目纯靠政府投入,项目建成运行后自身的造血能力也将极其有限,且又是与周边的相关经济、城市规划不配套。
(4)技术及创新方面一是考虑水污染防治工作综合性、多维度、系统性很强,从治理及技术研发方面来说也需要从大系统的视角考虑,而不是就节点论节点,需要将各个环节进行融合。二是要充分调动并利用科研院所,强化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降低企业在前端研发成本。三是推动行业合作、协作,技术共享进行技术创新。四是推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污染物、废物循环利用,生态修复等瓶颈技术攻关、高端技术装备升级、开发。五是以流域大治理修复工程为依托带动高科技研发和新技术推广。
(5)工程实施方式未来生态环境治理将逐步从追求工程结果到关注长远效益,只有将投资、建设和运营主体合而为一,责任主体明确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项目的“生命力”。将来投、建、营一体化将是水生态环保类项目的发展趋势,推动全生命周期的治理和防护将是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