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中电建历程 |
5月30日,黄埔区南岗河入选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接下来将开启为期一年的幸福河湖建设新征程。
2019年9月18日视察黄河时,历史性地提出要把黄河治理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号召。“幸福河”的提出既是历史治水任务的传承,更是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中我国水治理的新高度和新要求,不仅对黄河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对其他流域也具有重大的参考借鉴价值。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建设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重要指示精神,2022年4月水利部办公厅决定在广东等7个河湖长制工作获督查激励的省(直辖市)开展幸福河湖建设——用一年左右时间,通过实施系统治理和综合治理,按照“防洪保安全、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目标,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打造人民群众满意的幸福河湖。
广州市水务局、黄埔区政府积极申报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设项目,组织编制《广东省广州市南岗河幸福河湖建设实施方案》,2022年5月,经过广东省水利厅组织竞争立项遴选,水利部审查通过,南岗河作为广东省唯一项目,列入水利部首批开展幸福河湖建设项目。
2016年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以来,广州市以流域为体系、以网格为单元,通过控源截污、自然修复、海绵建设等手段,实行系统治水,探索出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超大城市治水之路。黄埔区遵循广州市治水理念,将构建绿色生态水系网络与打造高水平国家化创新城区紧密结合,初步形成“水环境”、“水安全”、“水生态”、“水资源”、“水生活”五水共赢的格局。南岗河是广州治水的缩影,也是黄埔区水环境治理的名片,自然禀赋优异,治水理念先进、治理成效显著,具有打造幸福河湖的基础和优势条件。
背山穿城面海,自然禀赋优异。南岗河,地处黄埔东部,是东江北干流的一级支流,全长24.12公里,源起山区、穿越城区、汇入珠江,是岭南穿城河流的典型代表。上游为生态居住区,源头水库生态环境良好,是流域的生态水缸;中下游地处湾区腹地、中心城区,为科技创新产业区;下游汇入东江,毗邻滨江经济带。目前,南岗河流域与金坑河流域通过连接渠已实现互联互通,与文涌流域、乌涌流域连通工作正在推进,四个流域总面积269.06平方公里,形成“三纵一横”的水系网格,依托流域内43条河涌水系、9宗水库、19座水闸等水利设施,筑牢防洪排涝挡潮的安全屏障,为百姓提供安居乐业的家园。
岭南水系缩影,文化底蕴深厚。南岗河流域千年历史厚植了丰富的文化底蕴,源于宋朝的“萝岗香雪”文化绵延至今,成为岭南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印记,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口毗邻扶胥古运河,见证了千年海丝文化的开启;南岗河畔每逢端午都会出现“群龙竞渡,激浪高歌”的景象,传承六七百年的龙舟文化成为河畔居民维系情感的纽带。
碧道功能彰显,以水兴城产城融合。黄埔区以碧道建设为引领,统筹“陆地-河岸-水中”构建生态空间廊道,建设绿色生态驳岸,打造滨水湿地,建立多元慢行系统,全面提升滨水空间人文、生态、功能品质。南岗河流域建成碧道21.6公里,达到“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20几公里的生态驳岸及两岸生态空间成为南岗河的一大特色,深受群众的欢迎。依托优质的水资源和健康宜居的水环境,南岗河沿岸吸引了众多高科技人才,孵化了上千家科技企业,流域内约1300多家大中型企业和黄埔实验室等8个国家级创新产业园入驻,成为广州东部最具活力的科技创新带。城市蓬勃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人民安居乐业,是水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的最好印证,也是以水为纽带,促进水、产、城融合发展的真实写照。
治水模式典型,示范引领优势突出。近年来,黄埔区按照综合治理、系统治理的理念,秉承广州市低成本、可持续的低碳生态治水之路,对南岗河全流域流域进行治理。坚持治水先“治人”的思路,推行“四洗”清源行动、铁腕拆除违建等岸上污染源,“建厂子、埋管子、进院子”,开展排水单元达标和雨污分流整治,利用“绣花”功夫深入开展源头治理。创新提出生态修复“三板斧”——降水位、少清淤、不搞人工化的思路,通过维持低水位运行的低碳治理模式,实现河湖长治久清和生态复苏,2021年南岗河水质达到类,恢复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景象。坚持开门治水、全民参与,成立志愿服务队,靠谱“河小青”遍布各个河道,形成全民自觉护河的良好氛围。黄埔区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成效显著。在2018年、2020年广州市全面推行河湖长制考核中,黄埔区两次被评为“优秀”等次,排名全市第一;南岗河乡级河长徐绮梨被水利部授予“全国优秀河(湖)长”称号;乌涌志愿服务队获评2020年度“广州优秀民间河长”;黄埔区碧道建设获得广东省河长办关于对2020-2021年度万里碧道建设成效明显地区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