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影响开发( L o w
I m p a c
tDevelopment,LID)是一种自然的、景观式雨水管理方法。它以场地自然水文条件、雨水自然循环过程为依据,通过分散规划设计一系列软质雨水管理景观设施(Stormwater
Landscape Facilities,SLFs),构建一个绿色的、植物的雨水管理网络,实现对场地雨水水量与雨水水质的管理。

雨水管理景观设施是低影响开发规划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单元。低影响开发实现的核心途径即将各种雨水管理景观设施整合规划设计于场地中,建造一个由点状、线状、面状雨水管理景观设施构建的景观网络,这个雨水管理景观网络具有灵活的延展性,既可以是某一种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单体的应用,也可以是多种雨水管理景观设施的整合应用,因此这种雨水管理景观网络可以嵌入城市不同层次、不同规模地块中,获取与利用自然景观的生态雨水管理功能,降低土地开发建设对自然水文循环、水体质量以及其他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工程化硬质雨水管理景观设施在雨水管理景观网络主要起到景观设施的沟通连接、雨水输送的作用。
如水滨缓冲带( R
i p a r i a n B u f f e r
,RB),它主要是利用滨水的乔木、灌木、草本构建的不同植物群落带以及水岸的土壤、砂石等渗透性材料进行雨水管理的生态景观带。其中水滨缓冲带的宽度要根据水岸景观用地范围、土壤类型、堤岸宽度与坡度等进行综合考虑与设计。水滨缓冲带可以单独应用于城市地块各种水体堤岸的边缘,也可以和其他雨水管理景观设施整合应用于城市开发项目中,在雨水径流最终注入水体前完成对雨水径流减速、雨水渗透减量、雨水过滤净化的作用。
绿色屋顶(Green
Roofs,GR),它是指建筑屋顶的部分或全部由绿色植物、植物生长基质及屋顶防水结构覆盖的一种景观屋顶形式,通常还包括植物根系阻隔层、屋顶排蓄水层和灌溉系统等结构。绿色屋顶可以方便地应用于从居住建筑、办公建筑到大型工厂建筑等不同类型建筑上,在城市雨水径流生成、雨水污染生成重要源头的建筑屋顶上完成减少屋顶雨水径流总量、洪峰流量,增加屋顶雨水径流延迟时间,降低屋顶雨水径流流速,及净化屋顶雨水水质的功能。同时,绿色屋顶还有减少建筑制冷、制热能源消耗,减轻城市热岛效应,提供动物栖息地以及为人们提供宝贵室外活动空间等功能。
单体建筑是对城市雨水进行收集与管理的重要机会,建筑屋顶与建筑立面都是雨水重要的接受面。其中,建筑屋顶更是城市最主要的两个雨水接受面之一(另一个为城市道路系统),是雨水径流生成、转移的重要场地,是雨水污染物生成、中转的重要场地。当降雨发生时,雨水在建筑屋顶上迅速形成径流,经由建筑落水管直接排放到城市地表或城市雨水管网系统,对城市雨水管网造成巨大压力。同时,由于雨水在建筑屋顶形成径流过程中,冲刷、溶解了屋顶沉积的大量污染物,使建筑屋顶雨水成为城市的重要面源污染源之一。
EOD模式为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cology-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坚持生态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开展EOD模式试点,探索将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资源、产业开发项目有效融合,解决生态环境治理缺乏资金来源渠道、总体投入不足、环境效益难以转化为经济收益等瓶颈问题,推动实现生态环境资源化、产业经济绿色化,提升环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EOD模式是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有效融合,统筹推进,一体化实施,将生态环境治理带来的经济价值内部化,是一种创新性的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内容包括:
1.发展理念创新。坚持生态环境优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构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经济体系,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融合发展创新。围绕生态环境治理需求,着力推进生态环境领域重大工程建设,释放环保产业有效需求,推动生态环境治理市场化与产业化。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环境关联度高、经济发展带动力强的产业项目,探索建立产业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的良性机制,实现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经济发展的充分融合。
3.实施路径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着力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打破行业、企业、所有制界限,积极引入综合实力强、专业化水平高的市场主体参与试点工作。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能动性,鼓励拓展产业链,提高开发效率,保障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4.投融资模式创新。探索政府债券、政府投资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组建投资运营公司、开发性金融、环保贷等多种投融资模式推进试点项目实施,推动建立多元化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机制。

EOD模式试项目应以绿色化、系统性的发展思路,根据生态环境治理需求、区域产业培育重点、城乡可持续发展需要等,统筹确定。子项目间相互关联、有效融合。依托项目均须完成项目可研批复,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的项目需纳入国家发展改革委或财政部PPP项目库。依托项目已完工的,侧重于EOD模式的经验总结。生态环境治理与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公益性较强、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一体化实施,肥瘦搭配组合开发,实现关联产业收益补贴生态环境治理投入,创新生态环境治理投融资渠道。需注重建立推进长效机制、长周期运营维护等,确保生态环境治理效果和产业持续发展。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对符合条件的点项目,按照精准施策、市场化运作和风险可控的原则,发挥开发性金融大额中长期资金优势,统筹考虑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加大支持力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