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曾国藩传--梅寒

(2019-08-21 17:16:49)
标签:

曾国藩传--梅寒

分类: 读书笔记
结论:
父亲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有很大帮助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年年考年年败,依旧日夜坚持不懈地苦读赶考。这自然而然会影响到儿子,曾国藩自幼读书就有股子钻劲儿,长大成人做事亦是如此。这也许是那个四十三岁才考中秀才的男人一生最大的收获。 



结论:
林则徐死在了去广西的路上

林则徐接到咸丰帝的圣旨时,已是病疴沉沉。他在次子林聪彝与幕客刘存仁的陪侍下,带病由福州赴广西,却不幸出师未捷身先亡。行至广东潮州,林则徐的病情就迅速恶化,不久就病逝于潮州普宁县的行馆里。一代英豪,抱憾长逝。 这一年,林则徐六十六岁。 人生没有预览,历史也不可假设。若林则徐顺利抵达广西剿办太平军,太平天国的命运如何,洪秀全的命运如何,曾国藩的命运如何,也许一切又会是另一个样子。



结论:
很多人看重左宗棠的才学,他与曾国藩一生都是对手和朋友的关系。左宗棠前期科举很顺,但到会试的时候就不好了。

贺家藏书甚丰,高高的书架须架上梯子才能爬到顶层。谈到兴浓处,贺长龄竟然亲自爬上爬下,从书架上取书给左宗棠看。第二年,左宗棠在贺长龄的介绍下进长沙城南书院学习,师从贺长龄的弟弟贺熙龄。 道光十八年(1838),左宗棠第三次会试落榜后,心中颇多对时事的怨愤不满,遂上书痛陈时事。其陈奏中言辞颇为激烈,很多内容触怒了道光帝。道光帝一气之下革去左宗棠举人,命顺天府五城逮捕治罪。左宗棠从同乡那里得知消息,趁圣旨未下便逃离京城。南归途中,左宗棠绕道江宁,去拜见时为两江总督的陶澍,在陶署中逗留十余天。 陶澍与左宗棠也是一见如故:“汝言论志趣,我已尽知。他日功名,必在老夫上。” 那年,左宗棠二十七岁,陶澍已六十岁。 陶澍身为两江总督,而左宗棠仅是一位得罪了皇帝、连举人都已丢掉的布衣,可陶澍硬是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了左宗棠的儿子,二人竟成儿女亲家。 

道光二十九年(1849),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回家途中路过湖南,也因为久闻左宗棠大名,特意邀左到湘江边一叙,“一见倾倒,诧为绝世奇才,宴谈达曙乃别”。 这些大清的栋梁之材,都曾在官场上阅人无数,可谓洞若观火,他们一致对左宗棠赞赏如此,左宗棠的才气可想而知。



结论:
曾国藩要整顿湘军。

古时商鞅以赏立信,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皆把赏罚当作两大利器。赏罚分明,令出必行,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部属积极性。针对这八个字,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重新整顿湘军,严明军纪。 兵贵精不贵多,首在敢战。这是曾国藩在血与火的拼杀中得来的经验。为此,他对湘军进行了大力裁撤和整顿。凡溃逃营兵,不予惩罚,也不再收集,营哨兵勇一律裁去不用。



结论:
曾国藩下属要另谋高就,虽然不舍还是让他去了

塔齐布刚刚去世之时,曾国藩犹如被砍去一条臂膀,若罗泽南再远赴湖北,真的不能想象此后会怎样。 罗泽南还是走了,当然是在曾国藩的同意之下。他不但放走了罗泽南,还另派自己的好友刘蓉随其西上。这就是曾国藩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罗泽南执意离开江西远走武昌,一方面是为大局着想,另一方面也有他自己的打算。曾国藩来江西几年,没什么建树,挫败连连,让他看不到前途所在。对这一点,很多人都看得清楚,曾国藩当然看得更清楚。所以,当初罗泽南要走的时候,有人就力劝曾国藩把他留住。罗泽南这棵树,可是曾国藩亲自培植起来的。 曾国藩还是苦笑着摇头拒绝了——人往高处走,罗泽南的选择没有错。再说,留得住人,留不住心,又有何用? 罗泽南弃江西而奔湖北,弃曾国藩而投胡林翼,果真很快在湖北打开一番新局面。 



结论:
曾国藩以前在官场中是刺头,经常不愿意与世俗为伍经常被排挤。再次出山后,为人十分低调,想别人请教事情,无论是自己的仇人还是下属。

在回老家之前,曾国藩把自己在江西的困窘都归为外因,怪咸丰帝不赋予他军政实权,怪江西官员官官相护对他排斥,怪朝廷用湘军打仗却不给予相应的地位。那时候,他几乎从来未从自身找过原因。数年的领兵生涯,让他越来越自大膨胀。 在沉重的打击面前,曾国藩开始从自身来寻找失败的原因。 一味蛮干,不懂通融,不能与各级官员搞好关系,有时又太过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劝告。这些都是他自身存在的不足。 再回头细想,自己此次委军奔丧,更是有违为臣为人之道,上负朝廷厚望,下负江西一些地方士绅对他的支持。在江西,曾国藩虽然与地方官员关系紧张,但仍然还是有不少朋友都曾给过他帮助,如刘于淳、甘晋等人。

乞惠“指针”,以求适应官场的环境。 那些人中,有他昔日的冤家死对头,也有他亲手提拔的部属。 
左宗棠,他的季高兄,屡次给他难堪,又屡次在他陷入困境时出手相助的人,曾让他爱恨不能。这一次,他定要亲自登门拜访。且不去计较过往的恩恩怨怨,只看眼下,左宗棠是胡林翼的至亲好友,是骆秉章最为倚重的幕僚师爷,他的一言一行,分量有时甚至超过一省巡抚骆秉章,日后用到左宗棠的地方自然不会少。



结论:
左宗棠为人高调,得罪了人,被人弹劾而丢官。

左宗棠最终不得不离开骆秉章幕府,就是因为得罪了当时的署理湖南提督、永州镇总兵樊燮。 话说某次永州镇总兵、署理提督樊燮拜谒骆秉章,骆秉章却令樊燮去见过左师爷。左宗棠虽是骆秉章器重的师爷,但在永州镇总兵眼里,却终究不过是个举人。所以,见到左宗棠后,樊燮态度极为傲慢,既不跪拜也不问安,直挺挺地杵在那里等左宗棠来跟他说话。 左宗棠也是个暴脾气,吃软不吃硬,一下子火了,道:“武官见我,无论大小,皆要请安,汝何不然?快请安!”樊燮也不甘示弱:“朝廷体制,未定武官见师爷请安之例。武官虽轻,我亦朝廷二三品官也。”左宗棠更恼了,一恼粗话就蹦出来了,上前抬脚就要踹,并大呵斥曰:“王八蛋,滚出去!”樊燮又惧又气,急急退下。左宗棠当然更想不到,一时的口舌之快,很快就给他带来了祸端。他遭樊燮弹劾,湖南一些早就对他怀恨在心的官员又趁机煽动。咸丰帝接奏后,严令查办,言若有不法情事,就地查办。 



结论:
皇家大院起火,英法联军逼近北京。此时曾国藩也对阵太平军在关键时刻,自己不能分兵北上。
用延缓计策,给朝廷谏言,问朝廷派谁去合适,通过这样来拖延时间,同时想好两种朝廷的安排对策。

一道谕旨,就是发给曾国藩的,令曾国藩派鲍超带湘勇两三千人,速往京城交胜保调遣。平心而论,他是极不愿在此时分兵北援的,尤其是让鲍超带兵北上,更是让曾国藩万分不愿。自李续宾的湘军六千精锐在三河全军覆没之后,鲍超所率领的霆字营成为湘军一支最为重要的机动兵力。那时,在战场上,敢于同太平军陈玉成作战的唯有多隆阿和鲍超。在此危难之际,曾国藩还在急盼鲍超前来祁门救援,若将鲍超放行北上,曾国藩等于自断生路。 再者,胜保与曾国藩及湘军素来不和,将鲍超交胜保手下,对鲍超来说,恐将凶多吉少。 想法: 2019-08-21 原文:国难当头,天子危急,此时不出手相助,莫说社会舆论会压死人,自己甚至会被扣上一顶“卖国贼”的罪名,永世不得抬头。 一边是祁门被困,事关湘军及自身生死;一边是社稷天子的安稳,事关自己的前途名誉。在这两者中间,到底有没有一条折中的路可走? 李鸿章最后给了一条绝妙建议:按兵请旨,且无稍动。让曾国藩先上奏,向咸丰帝言明目前难处,再听咸丰帝旨意。其实,也无非就是拖延时间,静观时局。从祁门到北京,再从北京到祁门,一来一回一个多月时间,这样既可让曾国藩摆脱抗旨的罪名,又能为他们在江西、安徽战场上争取时间。到时,说不定清政府也早已与英法侵略者定下盟约,危机度过,不再需要北援。九月初六上奏清廷,言鲍超虽为战将,但终归非独当一面之才,北上勤王事关重大,必须由曾国藩、胡林翼二人中指派一人统兵北上,但到底由谁去,还要由咸丰帝定夺。彼时的曾国藩,完全有权力决断谁去谁留。实际上这完全是一种推诿与观望的态度,他聪明地把这个皮球踢给了咸丰帝。 
从不打无备之战,虽然给咸丰帝发去奏折,但他还是在做着咸丰帝准行的准备。自然也是两手准备:
万一由他带兵前去,则由左宗棠随行,大军退守江西暂不进兵皖南;
万一由胡林翼前往,即由李续宜随行,大军退守湖北,暂不进兵皖北。 无论是哪种情况,鲍超的军队都不能动,安庆之围也不能撤,以确保整个战局不乱。咸丰十年(1860)十月初四,曾国藩接廷寄一道,称“和议”已成,曾国藩、胡林翼、鲍超无须北援。 



结论:
多劳必然得病。

胡林翼的健康,在攻克安庆之前,他已是积劳成疾。尤其当听到太平军乘虚再占武昌时,胡林翼气急攻心,连续数日呕血不止,连后事都准备好了。此后,胡林翼回武昌养病,才稍稍好转。 胡林翼得的是痨病。用医生的话说:此病凶险,有事则病,无事则安;心忧则病,心悦则安;用一分心即增一分病,用一日心即增十日病。医生再三劝诫,不可忧心劳神。但彼时,安庆未能克复,前线后方,大小事务,胡林翼都要过问。尽管他终日发热、咳嗽、吐血,还是坚持每天阅文批奏,终致气竭血尽。 咸丰十一年(1861)八月二十六日,在安庆大捷二十多天后,胡林翼与世长辞。这一年,胡林翼不过五十岁。 


结论:
功高不能盖主

曾国藩饱读诗书史书,对于历史上那些因功高盖主而不得善终的忠臣良将,他太过熟悉了。他不能步他们的后尘,所以,不管曾国荃内心有多少委屈与不甘,他来天京之后很快就做出几个抉择。 
第一就是自剪羽翼,主动裁撤部分湘勇。曾家兄弟手握重兵,乃清廷最大的心腹之患。自己不动手,清廷很快也要动手,倒不如自己先下手,还能消释清廷疑忌。 曾国藩裁军的原因有很多,总体概括大约有以下几条: 
首先,湘军本就是为镇压太平天国而临时招募的,非国家经制之兵,而今太平天国的首都天京已经攻陷,湘军的使命也已基本完成,理应遣散回籍。 
再者,自安庆大战之后,湘军人数日益增长,军队整体质量却日益下降,一万多人的部队,战斗力甚至不如以前几千人,湘军已是一支暮气沉沉的军队,此种军队留之无用,不如遣散回籍,也可为国家节约军饷。 
让曾国藩痛下决心裁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湘军内部哥老会日益活跃,士兵们闹饷、哗变的事件时有发生,湘军已经越来越难驾驭。尤其是攻陷天京城后,一些湘军将士已变得与土匪无异。 但不能不否认,在这种种的原因里,自削兵权,以消解清廷的疑心才是最重要的。 

到同治四年(1865)五月,曾国藩奉命北上镇压捻军时,可以调动的人竟然只有老湘营六千人了。可见其当时裁军的力度与决心之大。尽管曾国藩后来也为自己当时的裁军之举而后悔。



结论:
朝廷要用左宗棠来制衡曾国藩,所以才小题大做。

江西巡抚沈葆桢本就与曾国藩不和,如今得到真凭实据,遂与左宗棠联合起来,大肆张扬渲染幼天王走脱的严重性,并建议将幼天王押解京城。其实就是为了扩大此事的影响,以加重曾家兄弟让幼天王走脱的罪状。 当时,清廷只意在挑起左宗棠与曾国藩的矛盾,从而达到分化湘军、楚军的目的,二人果真为此事争吵起来。一个逃走的幼天王又能掀起何等风浪?最后,清廷采取了轻描淡写的姿态,把幼天王和洪仁玕等人一并在南昌就地处决,此事就算过去了。 这件事成了曾、左交恶的一个重要导火索,此后,曾国藩深深怨恨左宗棠,与左宗棠数年不通音信。 在处理幼天王走脱这件事上,清廷的选择当然不仅仅是因为曾国藩是两江总督,且为朝廷屡立大功。那拉氏看得很清楚,对曾国藩仍宜恩威并施,不可逼之太急。当时的曾国藩虽然自剪羽翼大裁湘军,但他在湘军中的号召力,在东南数省的威望依旧不容小觑。何况彼时的清政府,又为一股正在日渐兴起的农民起义力量而烦恼不安。 大清朝的平稳安定,依旧少不了曾国藩。 



结论:
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但是在作战的时候,李鸿章的部下,曾国藩还是指挥不动的。
曾国藩只能通过师生情谊和军事首领两方面来压制李鸿章。

曾国藩讲究治军从严,李鸿章则相对宽松。到了曾国藩手下的淮军,多不能忍受曾国藩的严苛,或消极怠战,或阳奉阴违,不肯从命。 更让曾国藩气恼的是,李鸿章虽把淮军交由他带领,却事事都要插手。曾国 想法: 2019-08-21 原文:藩这边下令,那边李鸿章很快就知道了。心中不服管束的淮军将领,写信向李鸿章诉苦告状,对安排给他们的差事挑三拣四,让李鸿章求情的,请李鸿章出面重新安排任务的…… 无奈之下,他每每下令给淮军诸将前,要先写信给李鸿章,再由李鸿章发号施令。这样一来一回,多少天就过去了,很多战机也就这样白白错过。 这其中,李鸿章的爱将刘铭传与弟弟李昭庆做得最为出格。 在当时部署的四镇当中,周口是一战略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彼时,周口正四面受敌,形势相当危急,必须派驻一支兵力强大的部队驻守。曾国藩想让刘铭传前往,因为相较于其他各部,刘铭传部人数最多、装备最好、战斗力也最强,且他本人也有出色的军事才华,要强于其他各将领。 谁料刘铭传接令后,立即致信李鸿章,表示不愿驻守周口。李鸿章其实也不愿自己的爱将前往凶险之处,便又给曾国藩写信,让其换人前往。曾国藩不允,刘铭传索性在李鸿章的授意下装病不起。 李鸿章的种种举动,让曾国藩越来越无法挥动手中的指挥棒,他只得与李鸿章交涉。 曾国藩既以师生父子之 想法: 2019-08-21 原文:情来感化对方,又以军事首领的身份来压制对方。果然,接到这封信后,李鸿章收敛了许多。刘铭传不再装病,李昭庆统带马队出任游军,曾国藩的处境才稍有好转。 


结论:
天津教案。曾国藩虽然受清政府指使,当做了背锅侠。但他也意识到,顺民心才是关键的道理。

曾国藩这才知道,人心才是这世界上最强有力的藩篱屏障。失了这道屏障,任你是皇亲国戚还是圣贤大儒,一样免不了被世人唾骂遗弃。 为了挽回人心,也略平复一下心中的愧疚,他决定倾己所能,筹备一些银两,给这几家人的家属以补偿。可这些年来,他一直恪守祖父的训诫,除了存下的两万两养廉银以备将来养老用,再无其他财产。堂堂一个一品大员,嫁了几个女儿,他也仅仅给每个女儿二百两银子作为陪嫁。 但曾国藩还是决定从这两万两养老银中拿出七千两,慰问张、刘两家。 后来,此事被赵烈文知道,他悄悄回到直隶总督衙门,暗中发动幕僚们又筹集了一些银两,总共凑了一万四五千两白银,帮曾国藩完成了这一心愿,曾国藩的心里才稍得安宁。 天津教案结案了,那份愧疚与痛悔却至死都不曾离开曾国藩。 对于曾国藩在处理天津教案中的表现,理解的人认为:天津教案最后的处置结果,显然不是曾国藩一个人能做得了主的,他不过是替清廷背了黑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