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全国高考1卷作文立意深度分析
(2020-12-25 00:05:54)(2020全国1)感触最深的古人(博浪鼓原创作文教学精品内容)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解读
题目要求写一篇在班级举行的读书会上的发言稿,围绕给定材料展开讨论,从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选择一个感触最深的人,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从材料结构来看,前半部分讲述三者之间的故事,后半部分是孔子和司马迁的评价。
从材料内容来看,分别有三个可以立意的角度,一是齐桓公不计前嫌任用管仲成就霸业,二是鲍叔举荐管仲,甘居其下,三是管仲尽用其才,成就国家。三者虽有差别,但都可以统一到一个共同的主题,为了国家利益,放弃自我,奋发图强,试题暗合时代主题。
从任务要求来看,要求选择感触最深的人,表达自己的感受与思考。解决这个难题要从评论入手,两则评论都明显表达了对鲍叔的赞美之情。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结合我们的历史知识,我们明白历史上的孔子、司马迁都是一生坎坷,怀才不遇之人,他们充满了对识才、荐才之人的渴望。联系时代精神,当今的社会最重要的是发现举荐人才,创造良好的察人、荐人、用人机制,让人才尽其所能,社会才能到发展,国家才能昌盛。
从青年对自我的识知来看,每个人都充满自信,我们更渴望能够为国家、社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试题同样也是表达对社会知才、用才的期盼。比如我们可以说公考、师考等各种专业人才的选择机制不就是现代意义上的鲍叔在世吗?
从试题特定情景来看应当体现读书会的文化特色,试题材料来源于《史记·管晏列传》,如果行文中结合晏婴释越石父于缧绁之中的故事,就会使文章内容更加丰富、深刻。
再次回到材料中,讨论鲍叔为什么举荐管仲,为什么又能够甘居其下,根本原因在于国家利益至上。当然,我们也可以从友谊和知己的角度结合历史故事谈鲍叔对管仲的理解、宽容、支持、帮助,并可以运用类比思维,用马克思与恩格斯一生真挚的友谊来成就人类的解放事业的事例对立意进行进一步的扩展和思考。最后还可以从主角与配角关系的角度来挖掘属于自己个性化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