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感叹鲁卫两国之政治“兄弟也”,到底想表达怎样的情绪
标签:
文化杂谈 |
孔子周游列国十三年,要说感情最深的国家,恐怕除了鲁国以外,就是卫国了。卫国也是孔子除了鲁国外,居住时间最长的国家,一方面与当时卫国国君比较尊重孔子,而且在卫国孔子有很多朋友有关,另一方面也许与卫国当时的政治形势、礼乐制度与鲁国比较接近有关。孔子曾经感叹过两国政治的形势,被记载于《论语.子路篇》第七章,原文很简单,就一句话,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本章的译文从字面上看很简单,孔子说:“鲁国和卫国两国的政事,就像兄弟一般(相近)。”
对于为什么会说鲁卫两国的政治环境如此相近,则有不同的几种看法。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释“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兄弟之国,而是时衰乱,政亦相似,故孔子叹之。”鲁国的始祖是周文王嫡四子周公旦,卫国则是周文王嫡九子卫康叔的封地,周公与康叔是嫡亲兄弟,孔子所处的时代,鲁国与卫国政治环境一样混乱,鲁国“三恒”专权,鲁哀公最终被迫逃亡,卫国卫出公与其父蒯聩相互攻击、先后逃亡,比鲁国的混乱有过之而无不及。故孔子感叹道“真不愧是兄弟之国啊!”
第二种看法则认为孔子是在感叹鲁卫“两国政俗犹贤于他国”,其理由是《雍也篇》中曾记载孔子说过“鲁一变,至于道”,认为鲁国是当时传承周礼相对比较好的国家,与卫国又是兄弟国家,故有此感叹。基于当时鲁卫两国政治上的混乱局面,这种看法认同的人不太多。
读《论语》除了想搞清楚每句话的字面意思、内含以及历史背景外,还经常要考虑一下每句话如何发挥对后世求学者的引领、帮助作用。孔子的这句话除了对鲁卫两国政治生态发了些感叹,怎样教导、引领后世求学者呢?鲁卫两国的政治环境如何,弟子们也都清楚,为什么要做出“兄弟也”的评价呢?
孔子说这句话的场合有这样一种说法,认为是孔子到卫国后,弟子们都在讨论孔子会不会被卫君启用,孔子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回答了这句话“鲁卫之政,兄弟也”,类似的政治环境,鲁国不用孔子,卫国恐怕同样不会采纳孔子的治国理念。也许孔子从侧面在教导弟子们,一个国家的政治生态不仅取决于当时的领导者,与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很多因素都有关,要想准确把握,必须全面了解和考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