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

(2019-07-04 10:59:08)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语学习
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克已复礼”:
      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于这句话的注释是“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还引用了程颐夫子的话“非礼处便是私意。既是私意,如何得仁?须是克尽己私,皆归于礼,方始是仁”。
      后世学者如钱穆先生对于朱熹的注释并不认同,他认为首先“克”更多的应该是“约束、抑制”的意思。“克已”则是约束已身的意思,并不狭隘的只是战胜自己的私意的意思。钱穆先生认为“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对于这种看法钱穆先生举了人与人相处“仁者相人偶”的例子,认为“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
      对于“复”字,朱熹注释“复,反也”,钱穆先生认为朱熹的注释,复,是反的意思。如“汤武反之”之反。礼在外,反之己身而践之。故克己复礼,即犹云“约我以礼”。而钱穆先生则认为此处的“复”应如“言可复也”之“复”,说的主要是践行的意思。
      对于“礼”,朱熹认为礼为“天理之节文”,也就是天理的规范和标志;而钱穆先生则认为礼应该是“仁道之节文”, “无仁即礼不兴,无礼则仁道亦不见,故仁道必以复礼为重”。钱穆先生认为宋儒以“胜私欲全天理”解释“克已复礼”,大义相通,但多半并非《论语》原文之本义。
      “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对于这句话,朱熹的注释为“归,犹与也。又言一日克己复礼,则天下之人皆与其仁,极言其效之甚速而至大也。”意思就是如果一日做到了胜私欲,而所存必为天理,天下人与其交往也都会以仁道为标准和规范,成效快而且影响深远。钱穆先生对这种理解也不赞同,他认为仁道的践行是发自个人的内心,以个人主观为主,并不以外界的效应为重,而且也不可能有这种速效。如果按这种理解解释,这句话应该为“天下归仁矣”,之所以用“归仁焉”,就是因为“焉”有于此于彼之义。所以钱穆先生认为“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应该理解为,如是能在一天中做到约束自身,践行仁道,则天下尽归入我之仁心中,我在对待天下任何人、任何事时都保持一颗仁心。钱穆先生还做了比较细致的解释“人心之仁,温然爱人,恪然敬人。礼则主于恭敬辞让。心存恭敬,斯无傲慢。心存辞让,斯无伤害。对人无傲慢,无伤害,凡所接触,天下之大,将无往而不见其不归入于我心之仁矣。是则效在内,不在外”,以仁心、仁道待人,其成效在内,也就是在于个人对外界的表现和心态,并不在于外界的反馈。
      “请问其目”,“目”,即具体条目的意思。目与纲相对。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朱熹注释为“非礼者,己之私也。勿者,禁止之辞。是人心之所以为主,而胜私复礼之机也。私胜,则动容周旋无不中礼,而日用之间,莫非天理之流行矣”。朱夫子认为所谓非礼即个人之私意,四条目是胜私复礼,也就是克已复礼的关系,战胜私意,则动容周旋等日常均在礼的规范之内,日常做事的规则无不顺应天理。朱熹引用了程颐夫子所撰的视、听、言、动四箴,对四条目进行了阐释。对于程子四箴我们另外进行学习。
      钱穆先生认为此处勿视、勿听、勿言、勿动就是约束自己的工夫。通过对自己的严格要求、约束,使自己的视、听、言、动均能符合仁道及礼的要求,这也就是复礼的过程。而且此处所谓“礼”并不是专指社会上流行的种种流于表面的俗礼。
      本章的译文是,颜渊问如何为仁。孔子说:“约束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如果能做了克已复礼,则天下尽归入我仁心之中。为仁全在于自己,怎么会在于外人呢?”颜渊说:“请问应该怎样做呢?”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说:“回虽然不聪敏,但肯定会照着老师的话去做。”
      钱穆先生在其《论语新解》中指出孔子曾经说过的“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及“人而不仁,如礼何?”两句话,所强调的就是“礼之内心即仁”。另外,克己复礼即是约己归仁。“归仁”偏重于内心的修养。“复礼”则多体现在处事之表象,并有工夫可循,最后从表象再反映出其意义。如果能约束自己的视、听、言、动能一一符合礼的要求,以礼之规范视、听、言、动也是修养内心的过程。“于约束抑制中得见己心之自由广大,于恭敬辞让中得见己心之恻怛高明”,以此循环往复,不断修行,天下之大,凡所接触,全与己心痛痒相关,血脉相通,而“天下归仁”之境界,即于此而达。岂只在社会现行礼俗之细节处规行矩步,而便谓之“约礼”?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