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语》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2019-05-23 11:21:08)
标签:

文化

分类: 论语学习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后生可畏啊,怎知后来人不如当今这一辈人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朱熹对于本章的注释是,“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安知其将来不如我之今日乎?然或不能自勉,至于老而无闻,则不足畏矣。言此以警人,使及时勉学也。”
      孔子说年青人年富力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今后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不可估量,其势可畏啊!谁又能知道今后这些年青人就不如我们呢?所以本章也就给我们留下了“后生可畏”这个成语。当然,即使后生者,其中也会有一些不努力的,到老也只能默默无闻,这些人则就不足畏了。本章的内容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就是警示世人努力学习一定要趁早,也就是到了四、五十岁应该学有所成而名闻天下。如果过了五十岁依旧一事无成,这一生也就没什么指望了。
      根据钱穆先生的注释,“无闻”有两种解释“一,无声闻于世。一,谓其无闻于道”。意思就是“无闻”还有一种解释认为是所学无所成,“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对于道的理解如果到了五十岁还是一窍不通,再往后恐怕很难再学有所成了。这种解释也很有道理,因为并非每个人都需要通过“名闻天下”而表现自己的所学,大器晚成者在历史上也比比皆是,姜太公、晋文公都是到了六七十岁了才有所作为。虽然我们现在会说活到老学到老,但年青时打下的学习基础,养成的学习习惯,是不可或缺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