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温和而又严厉,有威仪而不凶猛,待人恭敬而又从容不迫。
朱熹在其《论语集注》中对于本章的注释是“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一般人的性格很少有不偏斜的,要么失之于宽,要么失之于厉。孔子能执两用中,阴阳合德,中和之气流露于言表。门人弟子对于孔子的评价也体现出了自身修养的层次,如果没有对于仁德深刻体会,是无法如此精炼、准确的评价自己的老师的。所以程颐夫子认为本章的评价是曾子之言,也就是曾子对自己老师的评价。就这句评价,足够后世学者深悟体会的。
有学者认为,本章总结孔子的三方面特质,分别是孔子与学生,与大众及与上级领导相处时的态度。与学生相处,温和的态度能让学生更好的接受教导,但是学习的标准必须严格,学习方面不能放松要求和标准。在大众面前,孔子是非常有威仪的,这样才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必要的威信,人们才会去接受孔子所倡导的礼的追求,但是不能“猛”,不能咄咄逼人,那样易引起人们的逆反心理。对于上级领导应该恭敬,但过于恭敬常会表现出懦弱,丧失原则,所以该有的底线必须坚守,其身正,其用心为公,对待上级也就能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了。故求学者应如明朝张居正所言“欲取法其盛德之容者,当先涵养其中和之蕴可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