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直”,真诚而正直。
“罔”,诬罔不直的人,也就是不真诚、不正直,经常欺瞒、蒙蔽他人。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人能够安身立命的根本是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如果不正真,经常欺瞒、蒙蔽他人,也能生存,那只是他侥幸避免了灾祸。”
朱熹引用了程颐的话“生理本直。罔,不直也,而亦生者,幸而免尔”。儒家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也就是人在出生的时候,本性是真诚、善良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欲望让很多人渐渐迷失了本性,学会了虚伪、诡诈,为了自身的私利,经常去欺瞒、蒙蔽他人。古人是相信报应的,也就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是也有些诬罔不直的人,没有及时得到应有的报应,只能说是他侥幸避免了灾祸。
钱穆在其《论语新解》中对于本章有这样的注释,“于此人生大群中,亦有不直之人而得生存,此乃由于他人之有直道,乃幸而获免。正如不仁之人而得生存,亦赖人群之有仁道。若使人群尽是不仁不直,则久矣无此人群”。钱穆先生认为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人类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就是直道、仁德,如果没有这些,人类这个群体的结果必然是自取灭亡。不直不仁之人得以生存,是因为这个群体中始终有仁德之人,有保守直道之人。
不论是真诚而正直的人,还是诬罔不直的人,都希望得到快乐、体会到幸福。这里最大的区别在于真诚而正直的人通过所作所为得到的回报体会发自内心的快乐,而诬罔不直的人则是把采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私利作为幸福快乐的源泉,当一个人反思自己的一生得失时,到底是怎样的感受则只有自己知道了。以孔子才会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