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本章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选择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列举如下。
第一种,也是最普遍的解释方法,认为“数”在这里是屡次、多次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烦琐的意思。本章就可以解释为,子游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第二种,将“事君”理解为劝谏君主,本章的译文则是,子游说:“事奉君主劝谏过于频繁,反而会遭到侮辱,对待朋友规劝过于烦琐,就会被疏远。”朱熹在《论语集注》中引用了范祖禹的话,“事君,谏不行则当去,导友,善不纳则当止。至于烦渎,则言者轻,听者厌矣,是以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也。”意思就是事奉君主,劝谏不听就应该离开,劝导朋友也一样,对于你的意见不采纳就不再坚持了。过于烦琐的劝谏,只会让你的话没有什么力度,听的人还会厌烦,反而适得其反,“求荣而反辱,求亲而反疏”。
第三种,将“数”理解为算计之意,本章的解释就是,子游说:“事奉君主,用心于计算谋略,最终只会自取其辱;与朋友交往,过于计较得失,精于算计,只会让朋友越来越疏远。”
不论是“事君”还是“与朋友交”,真诚、守信才是正途。不论是过于亲近,还是精于算计,多数情况都是由利益驱使的,无欲则刚才是待人处世之本。对于过于频繁的劝谏,不管是对谁,都不应该过于极端,保守“中庸”之道,也许才更能“近于道”吧。所以我们要知道为人处事不容易,要多体会历史、多体会人生。然后才能做到“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随时随地居于仁道之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