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和“莫”,也几种不同的解释,朱熹的注释是“适,丁历反,专主也”“莫,不肯也”,所谓“丁历反”是指适字的发音是丁的声母和历的韵母,也就是发“地”音。专主就是专一注重的意思。而“莫”则是不重视、分不清的意思。还有一种看法认为适是通假,通匹敌的敌字,应该读“敌”的音。莫是通爱慕的慕。故“莫”就是亲,“适”就是疏远了。所以适莫就解释为亲疏了。明朝张居正的注释是“适,是必行的意思。莫,是必不行的意思”。
本章的译文是,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没有薄厚亲疏,完全按道义的原则去处理就可以了。”
对于“之于天下”可以认为是对人,也可对事,对人分亲疏,对事分轻重。而对于君子来说,不论是对人还是对事,都要以“仁义”为标准,而不能因为对人的亲疏或对事的轻重,改变自己“仁义”的标准。
按张居正的注释,本章可以这样解释,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无所谓必行,无所谓必不行,只要符合道义就可以了。”这种解释有时可以理解为只要符合道义的标准,对人或对事没有必要过于追究,对人不要过于严苛,对事不要过于极端,也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
加载中,请稍候......